疼痛是心靈的吶喊——青島正陽心理醫院楊茹主任談青少年軀體癥狀的心理成因
日前,我院心理門診處接待了一位特殊的患者,十三歲的少女小珍,這段時間總喊著頭疼、胸悶,焦急的家人帶她進行了各種檢查,卻沒有發現任何異常。而近幾天,小珍的病情則由頭疼和胸悶轉化為全身肌肉酸痛,厭食、腸胃疼痛等癥狀。醫生懷疑這是心理性病因引發的軀體癥狀,建議小珍到專業的心理科門診進行檢查。
身體與心理相關的疾病,是兒童和青少年時期精神疾病的主要臨床癥狀之一,在心理門診中每天都會遇到以軀體不適為主訴的青少年,尤其是在假期結束后、大考小考前更為常見。
這類患者的疼痛部位多種多樣,常見的癥狀包括:頭疼、疲乏無力、肌肉酸痛、惡心、腹部不適及關節疼痛等等,疼痛可能會影響同一部位,也可能是游走性的,即一天頭痛,一天肚子痛。
此外,生活中的壓力事件,如喪親之痛、兄弟姐妹的出生、父母離異、學業失敗、轉學或搬家、愛情或友情受挫、校園欺凌或暴力事件、虐待或凌辱事件等,都可能成為誘發心理疾病軀體化的重要因素。
經過醫生的耐心和開導,小珍終于說出了內心的隱憂。原來,小珍的父親和母親打算這段時間要一個二胎,并且非常希望二胎是一名男孩。而小珍擔心,父母在要了二胎或者弟弟之后,會將原來獨屬于自己的愛分割給未曾謀面的弟弟(妹妹),巨大的心理壓力之下,小珍才出現上述癥狀。
病因找到了,經過我院資深心理咨詢師的耐心開導,以及小珍家人的積極配合,一周后,小珍終于解開心結,身體上的病痛也不翼而飛。
兒童和青少年的身心病癥,是指由潛藏的心理或情緒影響而產生的生理病癥,包括頭疼、腸胃疼痛、失眠、長期疲勞以及無明確誘因的不適感等。
心理疾病軀體化則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幫助處理情感矛盾帶來的痛苦,其表現為把疾病由心理轉向軀體。軀體化是兒童和成人抵御困擾和痛苦的一種方式,也是表達未解決的情感問題的一種方式,這類病癥有助于阻擋心理上的痛苦,卻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在處理孩子的身心相關問題時,家長和教育者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需要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他們的困擾和需求,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這樣才能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身體不適和情緒問題。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