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詩歌里尋根《詩歌里的美食》另辟蹊徑弘揚中華美食文化
隨著信息的不斷復制,或保存方式的不當,在中國歷史文化中有許多信息都因為各種原因而不斷遺失。即便是博大精深的中華美食,在數千年的傳承中,也是依靠著許多后人對古籍的探索、推演,才有了如今的蓬勃發展。
由劍南春獨家冠名,自8月12日開播的四川衛視美食文化紀實類專題節目《詩歌里的美食》,便通過8期節目、16道菜品,圍繞一個個鮮明的主題,在詩歌中對中華美食進行尋根,另辟蹊徑弘揚中華美食文化。
16首詩歌16道菜,尋根中華美食文化
大多數美食文化節目,都更多將目光聚焦在美食的烹飪技法或人物的塑造上,而《詩歌里的美食》創新思路,在8期節目中,通過8個不同的情感主題,串聯起16首古代詩歌,對16道中華美食進行尋根,在嘗試還原美食的同時,也還原古人彼時彼刻的美食心境,傳遞美食背后的精神力量和文化內涵,為中國美食文化的傳承、創新賦予了另一種可能。
在目前已經播出的4集節目中,節目組已經呈現了重慶老火鍋、砂鍋雅魚、佛手酥、醉白蝦、糟鵝、蘇式月餅、中式生魚片、雞蒙葵菜等8道美食,其中不乏我們耳熟能詳,甚至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品味的美食,但大多數人對于這些美食的來歷、演變歷程了解甚少。節目則十分新穎的引入了與這些美食強關聯的古詩詞,圍繞美食或制作用的食材引經據典,解讀其背后的文化故事。
就拿節目第一期來說,節目用詩圣杜甫的《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一詩,以“魚知丙穴由來美,酒憶郫筒不用酤”引出雅魚這一傳承千年的食材。在尋根的同時,節目也引入了雅魚這一食材在現代餐桌中的更迭變化,邀請砂鍋雅魚傳承人陳和平,從雅魚的習性、養殖、烹飪,層層深入,深度解碼川西雅魚之“美”。
而第四集節目中,同樣是杜甫的一首詩歌,《觀打漁歌》里“綿州江水之東津,魴魚鱍鱍色勝銀。漁人漾舟沈大網,截江一擁數百鱗”則呈現出唐朝時期中國人民的物產豐盛,漁獲作業場景熱火朝天;“饔子左右揮雙刀,膾飛金盤白雪高”不僅還原了唐朝打漁現場,廚師直接將新鮮打撈上來的魚制作成生魚片供大家品嘗的畫面,還傳遞出唐朝生魚片盛行,并隨著大唐與琉球(古代日本)的通使流傳到日本,最終引領了日本生魚片飲食文化這一歷史軌跡。
而師從川菜泰斗蘭明路、在綿陽仙海湖經營生態魚館的陳華,在現代還原生魚片制作時,也通過生魚片千年來蘸料的變化,呈現出古代美食在傳承中創新的特點。節目播出后,#生魚片由我國唐朝傳入日本# 的話題還在微博上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提煉背后歷史,讓中華美食更好的傳承
一方面,《詩歌里的美食》通過詩歌中所描述的雅魚、生魚片等食材,尋根彼時社會環境下,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另一方面,節目也通過對食物背后歷史的提煉,在寥寥數筆的古代詩歌中,對古代珍饈進行還原或衍生,以讓中華美食得到更好的傳承。
例如在節目第二集“為你相思、為你寫詩”里,陸游為前妻唐琬寫下的《釵頭鳳·紅酥手》,其中“紅酥手,黃縢酒”的“紅酥手”,除了有著“女子紅潤酥膩之手”這一解釋外,同樣也有著紅酥手可能是一道美食,以對應黃藤酒的說法。
因此,節目對這一說法進行探索、尋跡。紹興甜品烘焙工坊老板娘唐惟琪通過文獻了解到,古代的酥是一種奶制品。南宋期間,文人雅客更以各式各樣的奶制品作為生活的點綴,紅酥正是其中之一,而佛手酥除了形似女子的纖纖玉手,成品也有著紅酥的特點。如果“紅酥手”是一種食物的話,那非佛手酥不可。
更有意思的是,占據了第二集節目另外一半時長的“董菜”,同樣是后人根據明末“秦淮八艷”之一董小宛所著的《奩艷》,于“雨韭盤烹蛤,霜葵釜割鱔;生憎黃鲞賤,溺后白蝦鮮”這樣精煉的詩句中,結合后來一代代人的探尋和補全,最終提煉出了一道道美食的做法,形成了當地的傳統名菜流派“董菜”,并傳承至今。
一道道美食的背后,凝聚的是中國人民千百年的勞動與智慧。節目通過對美食背后所承載的文化屬性進行挖掘,加上著名詩人、資深飲食文化學者二毛,中國烹飪大師、北京烹飪協會副秘書長、第六屆世界中餐烹飪大賽特金獎獲得者、中國藥膳研究會文化建設專委會委員夏天,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臧棣等嘉賓的專業解說,將這些美食在現代社會下傳承的現狀進行剖析、詮釋,從而脫離了一檔單純的美食紀錄片的范疇,將節目立意升華,助力傳承、推廣中華美食文化。
如果你也對中國的美食文化有著一顆探究的心,每周六晚9:20,與中國名酒銷售前三的劍南春一起鎖定四川衛視《詩歌里的美食》,在詩歌的世界里對中華美食尋根,為弘揚中國美食文化添磚加瓦。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