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揣敬意,重現立國之戰始末
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戰場浴血奮戰的同時,由伍修權率領的外交隊伍在聯合國與美國進行了另一場短兵相接。
■本報記者 王彥
國慶檔蓄勢待發,備受矚目的陳凱歌導演作品《志愿軍:雄兵出擊》將于9月28日上映。正如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仲呈祥所說:“時代在變,精神永存,抗美援朝題材值得永恒書寫。”
今天,該片將首發“初心”特輯。《志愿軍》三部曲的拍攝初衷與歷程為何?作為系列開篇之作,《志愿軍:雄兵出擊》的敘事重點是什么?“初心”特輯通過片中兩場重頭戲的幕后故事,將為觀眾拉直問號。據片方介紹,系列第一部從決策出兵起筆,涵蓋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第一次戰役、第二次戰役這一階段的歷程。主創希望,能將觀眾拉回70多年前,重溫那場為正義出征、為和平而戰、為人民沖鋒的戰爭的意義,重溫中國軍民共同守護的寶貴信念。
敬歷史,大銀幕再現新中國首次亮相聯合國的尊嚴時刻
與以往抗美援朝題材影片不同,《志愿軍》三部曲著力以全景式、多維度方式展現立國之戰。三部曲整體的故事時間跨度達三年,完整呈現抗美援朝戰爭的歷史脈絡。片中出場人物超200個,既有領袖將帥,也有無名英雄,個體命運和時代風云交互激蕩,力爭為觀眾展開一卷磅礴的戰爭群像。
順著時間軸,三部曲第一部圍繞第一次、第二次戰役展開,負責在松骨峰阻擊敵軍的38軍戴如義(魏晨飾)、楊少成(尹昉飾)、孫醒(陳飛宇飾)等角色將在這一部登場。歷史上,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戰場浴血奮戰的同時,由伍修權率領的外交隊伍在聯合國與美國進行了另一場短兵相接。在《志愿軍:雄兵出擊》中,大銀幕將再現新中國外交代表團首次亮相聯合國的歷史性時刻。隨戰事發展,第二部會添加新角色,如63軍李想(朱一龍飾)、傅崇碧(吳京飾)、蔡長元(韓東君飾)等。第三部的時間線始于和平談判,邊打邊談,上甘嶺戰役、板門店停戰談判等內容將在此終章重點呈現。
三年的故事跨度,對應現實中399天的拍攝期。對陳凱歌,這是他個人從影以來拍攝時間最長的一次,“就是想把它拍好,致敬歷史”。營造歷史真實感成為拍攝過程中最費思量的工作。從人物造型到場景,有史料可依的部分,劇組都力求還原,重中之重當為新中國外交代表團在聯合國的初亮相。1950年,中國政府大使銜特派代表伍修權率代表團赴聯合國安理會,聯合國總部第一次響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聲音。為再現新中國外交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也是代表著國家尊嚴的歷史性時刻,主創以史料為據,搭建了1∶1還原的聯合國場景。飾演唐笙的章子怡感慨,沉浸式場景能幫助演員“感受到73年前那個莊嚴時刻”。演員的形象、動作也被要求對標當年影像。張頌文飾演伍修權,重點落在舉手投足既要有“將軍外交官”的果敢和威嚴,也需要彰顯新中國的決心和力量。美術指導陸葦說,拍聯合國會議,真實是首要準則,“那個瞬間,中國人民等得太久了”。
敬英雄,“松骨峰”上栽松樹致敬“最可愛的人”不屈意志
松骨峰阻擊戰的一幕幕被作家魏巍寫進通訊《誰是最可愛的人》,傳遍祖國大地。1950年11月,中國人民志愿軍第38軍112師335團1營3連奉命在松骨峰阻擊南逃的美軍。面對敵人的飛機坦克,3連官兵以百人之力拼死阻擊,子彈打光了就端起刺刀沖向敵人,被燃燒彈打中就躍出陣地與敵人同歸于盡……全連官兵浴血奮戰,最后僅剩7人,牢牢守住陣地,為我軍主力部隊聚殲敵人贏得了寶貴時間。這一戰,3連付出重大犧牲的代價,而中國人民志愿軍憑此打出威名、震懾美軍。
《志愿軍:雄兵出擊》中,松骨峰一役也是全片重頭戲。為重現世所罕見的慘烈戰役,演員們穿梭于“槍林彈雨”,與炸點木屑近距離接觸。升級的技術也為戰爭戲加成,為距離英雄的勇敢堅毅近些再近些,攝影師吊著威亞運鏡,嘗試了鏡頭調度復雜的空中拍攝。
在陳凱歌看來,美術置景、服化道、拍攝技術,固然是重要手段,但人的精神面貌對于拍好戰爭戲至關重要。他提出要在片場的“松骨峰”栽一棵真實的松樹,“松樹在我們的文化內涵中是勇敢與堅貞的象征”,這與志愿軍戰士乃至所有中國人的氣節是一致的。他相信,這棵松樹還能使“松骨峰”具有影像上的象征意味,凸顯戰役的悲壯。于是,劇組當真栽下一棵松樹,讓它與“戰士們”同歷戰火。
電影《志愿軍:雄兵出擊》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領銜出品。創作者們希望,他們懷揣敬意的作品能為觀眾重現立國之戰始末——抗美援朝戰爭,無數中華兒女交付青春甚至生命,他們奮不顧身、以命相搏,換來新中國長久的和平與發展,歷史需要銘記。而在70多年后的今天,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依舊能給予年輕人莫大力量。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