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幕明星“變臉”
記者 宋說
國產影片在今年夏天廝殺得火熱,有演員選擇轉幕后擔當起了監制,也有演員選擇主演+監制齊上陣。還有一部分演員轉換賽道,從擅長的喜劇轉戰現實題材或者犯罪懸疑題材片,明星們在大銀幕上的改變帶來了諸多驚喜。
監制
今年很多國產片出現了演員“兼職”監制的模式。比如國產懸疑片《最后的真相》,該片由新人導演李太閣執導,演員黃曉明出演主要角色丁義峰,同時還擔任影片監制,這是黃曉明入行以來第一次以幕后創作者的身份參與電影制作。
演員轉戰幕后,或者“主演+監制”的身份齊上陣,在今年的電影創作中并不少見。目前正在上映的電影《三貴情史》制作團隊中,出現了演員姚晨的名字,她和著名導演李少紅同時擔任該片監制,為新人導演劉斯逸保駕護航,姚晨同時還參演了該片。
在暑期檔的電影《學爸》中,黃渤出演一位“雞娃”父親,此外他還擔任該電影的監制。今年暑期檔內選擇在云影院上映的電影《零號追殺》中,演員任達華不僅飾演一位充滿人情味兒的“零號”特工,也實現了身份的突破,首次擔任商業電影的監制。
由經驗豐富的演員擔任監制,能夠讓影片有一定的質量保障。比如電影《學爸》的導演蘇亮是第一次執導電影長片,導演本身的實力加上黃渤塑造人物的實力,《學爸》充滿煙火氣的現實故事更能引發觀眾的共鳴。
而經驗豐富的演員擔任監制,也能夠為新人導演提供更多影片制作上的建議。曾經是演員,已經轉戰幕后多年的陳思誠,在他監制的影片《消失的她》開拍前,還專門對影片的拍攝手法和布景進行了調整。《最后的真相》中,黃曉明會幫助新演員消化、理解角色,也會和年輕的創作團隊分享他的制作經驗,令導演李太閣非常感動。
演員擔任監制,也能為電影帶來更好的宣傳效果。一方面,這些演員知名度更高,他們憑借以往的角色和作品,在銀幕上積累了觀眾的信任度。比如演員黃曉明此前已經有大量的優質作品和經典角色,這讓黃曉明在觀眾心中的信任值頗高,因此《最后的真相》也因為黃曉明主演和監制,在上映前就擁有很大關注度。
賽道
在一部分演員轉幕后的同時,今年還有很多演員選擇走出類型化的舒適區,開始嘗試和以往不同的角色。在電影《最后的真相》中,閆妮飾演一位母親金喜妹,這和她此前都市劇、情景喜劇中的角色非常不同,從行為到外表都是一個“邊緣女性”角色。閆妮自己也覺得這次挑戰很大,最終呈現的效果獲得好評,一段母子情的動人演繹更成為全片淚點之一。
演員大鵬通過在大銀幕上轉變風格的表演,拿到了今年上影節最佳男演員獎。在電影《第八個嫌疑人》中,大鵬把反派角色演繹得令人膽寒,這個角色擁有長達21年的時間跨度,在深度和廣度上都讓大鵬的表演空間得以充分挖掘。此前的《縫紉機樂隊》《受益人》《保你平安》都是大鵬偏喜劇類的作品,《吉祥如意》也讓觀眾看到了他作為導演身份的另一種敘事能力。大鵬在上影節獲獎后表示,自己并不擔心過去喜劇演員的標簽被撕掉,“我想貼標簽,不想撕標簽。”從演員到導演,大鵬轉換賽道的決心滿滿。
演員胡歌最近在《不虛此行》中內斂沉穩的演戲風格,也越來越遠離其“古偶小生”標簽。從2005年《仙劍奇俠傳》中的李逍遙開始,“古裝偶像”的標簽一直牢牢貼在胡歌身上,此后胡歌嘗試過姐弟戀的都市劇題材以及諜戰題材,后來在大銀幕上擔綱男主角,在電影《南方車站的聚會》中飾演一位飛車黨犯罪嫌疑人周澤農。這次在《不虛此行》中他飾演寫悼詞的聞善,最終和大鵬一起摘得本屆上影節最佳男演員獎。
今年從喜劇賽道轉變身份的還有演員王傳君。此前王傳君在劇集《愛情公寓》中演繹了中二漫畫家關谷神奇,角色刻意裝瘋賣傻,令喜劇、好笑成為他最深入人心的形象。后來他在《我不是藥神》中開始突破,他飾演的白血病患者呂受益是一個獨自承受病痛、內心敏感的角色。到了今年的電影《孤注一擲》中,他演繹了傳銷頭目陸秉坤,梳著大背頭,戴著金表,角色自信、邪惡、囂張,更讓觀眾看到他的戲路之廣,角色的“貼臉”程度讓觀眾大呼“不像演的,建議查查”,連和他演對手戲的金晨都表示,與王傳君對戲時“非常害怕”。
動力
演員在不同戲路上的嘗試,給大銀幕帶來了很多驚喜。從喜劇轉其他類型戲路的演員最多,有閆妮、大鵬,還有《萬萬沒想到》中的白客。白客已經在文藝片、類型片中嘗試過各種角色,在劇集《門鎖》中,白客挑戰反派殺手角色;在電影《被光抓走的人》中,他飾演底層小人物“筷子”,一個外表粗糲兇狠、內心至情至性的角色。今年白客還主演了《不止不休》,在其中飾演一位努力追尋真相的記者。
喜劇演員轉型的還有肖央,憑借在《唐人街探案》《誤殺2》和《人潮洶涌》中扮演的小人物,肖央展現了他在喜劇之外的另一面。還有更多演員在做著戲路的改變和調整,此前網傳“喜劇扛把子”沈騰將參演一部犯罪題材動作片。
轉變戲路也和演員的個人價值追求有關。演員趙麗穎在接受采訪時曾說自己不喜歡單調,如果一直待在舒適區自己會覺得心里不舒服。胡歌也有同樣的想法,此前在采訪中胡歌曾說,演員不應該依靠重復的角色得到成功。從觀眾角度而言,演員想要長久地獲得票房和關注,更不能局限于所謂的本色。比如王寶強執導的電影《八角籠中》里有一段非常精妙的臉譜變臉設計,透過光影,各種各樣的臉譜出現在王寶強飾演的向騰輝臉上,以此暗喻社會的人心復雜。這一段讓觀眾感覺很高級,高級到“不像是王寶強拍出來的”。這種評價的出現是因為王寶強此前的喜劇形象太深入人心,給觀眾留下了老實憨厚的“傻根”印象。
挑戰
無論是轉換賽道還是轉幕后,對演員來說都不是容易的事情,需要面臨觀眾更嚴格的考驗。
從擅長的題材轉賽道,演員需要更穩固的表演風格,同時也要考慮觀眾對新角色的接受程度。比如近期上映的電影《不虛此行》,關于胡歌的轉型爭議就很大。在大部分觀眾眼中,胡歌有著不錯的演技,《仙劍奇俠傳》《瑯琊榜》《偽裝者》等劇集作品都是觀眾心中的經典好劇,但在大銀幕上,胡歌這次的角色聞善畫風轉變太大,一個“寫悼詞的人”,經常面無表情,難以讓觀眾共情。
演員想要實現一次驚艷的“變臉”,不僅需要轉類型,也需要轉“形”。受今年暑期檔荷爾蒙爆棚的質子團影響,連看起來很瘦弱的大鵬也加入了秀肌肉的行列,展現他為打磨角色“餓其體膚”的過程。王傳君在《我不是藥神》中已經展現了他可塑性極強的外表,《孤注一擲》中他為了接近角色的形象,每天收工回去都喝很多啤酒,讓自己保持啤酒肚。他還觀看紀錄片研究禿鷲的姿態,在電影中的大部分時間,王傳君的體態都像禿鷲一樣往前探著。
轉幕后的演員們則需要更精準的慧眼,電影創作的方向、話題,以及選角和最終的呈現形式,都是新的挑戰。暑期檔上映的電影《學爸》是演員黃渤“HB+U”新導演助力計劃的一部作品,黃渤從劇本階段就已深度參與創作,但該片在今年暑期檔國產片的競爭中顯得有些落寞。該片聚焦四個家庭的“幼升小”難題,展現了不同家庭為孩子上學拼盡一切的“教育內卷”現象,可惜的是,影片出現一些強行煽情的情節,這讓不少觀眾共情不起來。
此前黃渤也監制過文藝類型的影片,比如由李霄峰導演的《風平浪靜》,該片也是黃渤扶持新導演計劃的作品之一,演員陣容強大,涉及“保送名額頂替、黑社會、強拆、埋尸、縱火、官官相護”等話題,但太多故事情節支離破碎、邏輯混亂,導致該片并沒有非常出圈。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