豎屏影像時代,美學表達向何處進化?
郭曉瑩 胡春萌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視頻生產播放領域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人們觀看網絡視頻的方式從傳統的電腦端收看逐步轉向了手機端收看。為適應手機屏幕的畫幅,豎屏視頻格式應運而生并飛速發展。這種變化不僅是影像畫幅的變化,其背后更深層的變化還涉及創作方式、傳播路徑、審美習慣等一系列影像生態的變革。豎屏影像正在深刻影響著我們的視覺體驗和未來的美學選擇。
適應觀看習慣的改變
豎屏影像美學發展需揚長避短
如今,面對隨著手機移動端發展而流行起來的豎屏影像,人們經常會不自覺地認為它是新生事物,而與其相對應的橫屏影像,則被稱為是“傳統的”影像表達模式,那么事實果真如此嗎?
實際上,豎屏影像與橫屏影像幾乎是同時誕生。豎屏影像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法國人艾蒂安-朱爾·馬雷在1894年拍攝的《墜落的貓》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部豎屏影像。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制作了世界上第一部公開放映的電影,該片采用了橫屏格式,其寬高比為4∶3,這一比例一直延續至20世紀五十年代寬銀幕電影的出現。總的來說,在電影發展的早期階段,橫屏影像很快成為電影制作的標準。橫屏影像不僅見證了電影藝術的演進,也適應了人類的視覺習慣和電影產業的商業需求。
今天,智能手機的使用習慣使得豎屏視頻更符合用戶的觀看體驗,尤其是在短視頻和直播領域,豎屏格式提供了更加便捷和親密的觀看方式。年輕一代甚至被貼上了“豎屏世代”的標簽。在社交媒體和視頻平臺上,豎屏視頻因其適合手機屏幕的特點而變得越來越受歡迎。這種格式的視頻更容易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同時也為創作者提供了新的敘事和視覺表達方式。
有人認為豎屏影像會給人們的審美習慣帶來顛覆式的變革,甚至有人擔心豎屏影像會替代橫屏影像。
在天津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副院長王帥看來,二者在不同賽道各自發展的可能性更大:“我們的影像觀看習慣是一直變化的。今天我們習以為常的所謂的‘傳統’橫屏影像,實際上其標準和畫幅比例,也是隨著科技進步而發展變化的。與之相對應的,我們今天討論的豎屏影像,它是基于‘手機移動端’這個播放終端而產生的,這也是我們討論其創新性的前提條件。在科技與產業的范疇內,藝術表達是受技術影響的。在美學范疇內,縱向的畫面表達和橫向畫面表達,都是藝術表達方式的一部分。藝術家在創作中不會被畫面的橫向或縱向所局限,而是選擇與內容更為匹配的畫幅去創作。”
但是不可忽視,豎屏影像的特性決定了其在敘事表達中有天然的長板或短板,這將會對豎屏影像的發展方向產生巨大的影響。
天津工業大學人文學院數字傳媒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副主任、高級實驗師車傳鋒認為:首先,從視覺原理來說,豎屏影像的缺點明顯要大于優點。從生理特點來說,人的雙眼是左右對稱排列的,呈現出一條水平線。而傳統視頻成像寬高比為4∶3或16∶9,也是橫向的,因此傳統的橫屏視頻節目更符合人類眼睛的生理特征。人們在觀看橫屏影視節目時,眼睛會自然放松,符合觀看規律。電影是橫向畫幅,是符合人的視覺原理的,坐在電影院里或者坐在電視機前,觀眾是放松的狀態,很舒服很舒緩。但是如果在短時間內聚焦,看豎向畫面要比看橫向畫面的注意力高。很多電影的海報、廣告宣傳畫、招貼畫等,都被設計成豎向的,目的是要在短時間內吸引人的目光,達到廣告效果。
其次,豎屏影像的畫面信息量會受到很大限制。由于豎向視頻改變了畫面的寬高比,雖然在畫面高度上有所增加,但在橫向上卻窄了很多,因此在畫面構圖上就沒有那么多橫向空間了,它變成上下構圖,不存在開闊的視野,眼光就會被束縛住,可呈現的內容也會變少。因此我們現在看到的豎屏影像畫面,尤其是一些微短劇、微綜藝的畫面,大多是單一人物的構圖,一般也就再加一兩個人進來,但人物也都得是站立的。畫面信息量少也有一定的好處,那就是觀眾的注意力會集中,很快明白導演的意圖,但是它的弊端就是沒有多余的信息,不能釋放眼睛聚焦的緊張度。
再次,景別變化不豐富也是豎屏影像的劣勢之一。在視頻拍攝中一般有遠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寫。景別變化就是指“遠、全、中、近、特”之間的切換。對一部影視作品來說,景別變化非常關鍵,因為這也是推動劇情發展的一個重要手段。“從景別的敘事功能上來說,豎向視頻的全景畫面敘事功能有所減弱,因為豎向構圖必然會導致對橫向畫幅內容的裁切,許多有用的環境信息被裁切掉了,因此也就不能發揮很好的環境敘事功能。但豎屏視頻在特寫鏡頭的運用上,其敘事功能卻會加強,這是因為豎向特寫畫面的內容都集中在屏幕的中間區域,豎向畫幅也只有橫向畫幅的三分之一,這樣的畫面呈現方式可以讓觀眾的視線更加集中于畫面的主體上,能夠有效提取畫面信息,從而增強畫面的敘事能力。”車傳鋒說。
畫面的構圖形式是人物、場景、道具等元素在畫面中的有機組合形式。車傳鋒表示,就構圖形式來說,雖然豎向視頻在左右畫幅上有所收窄,然而許多在橫屏視頻上的構圖形式如對角線構圖、井字形構圖、S型構圖、三角形構圖、上下構圖等形式同樣適用于豎屏視頻,只是有些構圖形式就不太適用了,例如左右對稱構圖。良好的畫面感不僅是獨特的視覺美感的體現,同樣也是完美的畫面構圖形式的體現,當前的豎屏視頻節目是在橫屏視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今后豎屏影像如果想在獨立賽道上發展出更多元的審美體驗,還需要創作者發揮更多創造力和想象力。
打破傳統創作和欣賞模式
豎屏影像善于展示強體驗和強情緒
影像畫面的由橫轉豎,不僅帶來了畫面感官的變化,也帶來了敘事模式的變化。
車傳鋒介紹,如果長期盯著豎屏影像去看,就會令人感到很累、很不舒服,因為它不符合人眼的生理條件。豎屏網劇的出品方和制作者對此也都很了解。所以往往就把單集時長設計得很短,通常一集也就3、5分鐘。“這么短的時間怎么樣才能吸引人呢?就需要把每一集內容的戲劇沖突設計得很激烈,每一集都是這樣,吸引人們高度關注,又因為劇情很緊湊,迫使人希望盡快看到結局如何,以達到釋放劇情造成的心理壓力的目的。”
“傳統的橫屏影視,劇情敘事節奏會有一個舒緩、激烈、舒緩的過程,觀眾也會產生興奮、放松的交替情緒狀態。但在手機上看豎屏視頻,由于屏幕面積小,一旦劇情變成舒緩的,吸引力就會下降,人的注意力很容易就分散走神了。”車傳鋒認為,如今的豎屏網劇不像是真正的影視作品,過短的時長,限制了其深層次內容的表達,因而很難讓人產生深刻的思想共鳴。而一部好的影視作品是一定會讓人反思的,這種反思和共鳴才是這個藝術作品存在的價值。
當下很多觀眾反映,如今的豎屏短劇剛開始看看可以,但看過幾部以后發現都是一個套路,就覺得沒意思了。
“人是思維動物,盡管短時間被吸引住了,但是沒有獲得更好的體驗,當觀眾失去價值感的時候,就會覺得豎屏網劇變成一種很膚淺的東西。而且目前為了吸引流量,不少豎屏網劇情節設計不會那么流暢,最終吸引力就不會很高,引來流量卻留不住。”車傳鋒說。
在王帥看來,今天關于豎屏短劇、豎屏影像的一些爭議,一個側面反映了豎屏影像確實存在發展短板,另一個側面,這里也存在著改變視覺習慣的問題。
“依托于大銀幕、電視熒屏的橫屏長視頻更注重故事形態,剪輯更連貫,敘事更流暢。而存在于手機端的豎屏短視頻,則多采用快速直接的敘事方式,有一種更強的體驗感、快速的節奏和強烈的情緒共鳴。”王帥認為,豎屏影像更適合表現單聚焦、單點以及更需要細節表達的內容。豎屏影像主要依托于今天的移動端,豎屏影像需要適應人們對移動端的觀看方式。觀者的眼睛與屏幕之間的距離在拉近,這決定了豎屏影像的觀賞維度,從而影響了其內容。豎屏影像在空間表達上左右視野更狹窄、上下視野更廣闊,更適合展示縱向空間或細節,在剪輯手法上更加跳躍,作品內容更短、節奏更快。豎屏影像的創編手段都是圍繞著快速產生情緒共鳴而運用的。
王帥說:“今天手機豎屏帶來的是新的視覺體驗和敘事習慣。實際上,我們的影像敘事習慣不是第一次被打破。中國畫是卷軸式敘事,而非全景敘事,創作者在畫面中運用散點透視,欣賞者隨著卷軸的打開,逐點閱讀內容。隨著電視、電影的出現,焦點透視的橫屏時代到來,我們開始習慣于這種視覺系統。今天,移動端豎屏影像的出現展現了新的視覺形態。在移動端的小畫幅視頻里,豎屏影像本身不適合處理復雜的敘事表達。對于創作者而言,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利用豎屏影像的特質,在這樣的畫幅中建構手機視覺的圖像,去做更多適合的內容或美學表達。”
創作生態發生變化
探索新形式滿足時代發展的新需求
隨著基于移動端的豎屏影像的流行,國內外相當多的藝術家進行了多元的影像藝術實驗。對于這些藝術家來說,豎屏影像所代表的不僅是畫幅的變化,更是創作生態的全方位變革。
王帥表示:以前藝術家面對博物館、畫廊等物理空間,去思考如何創作、展示。今天,藝術創作面對的是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兩個維度。在物理空間,觀眾在現場有直接的感官體驗,而在虛擬空間,觀眾通過屏幕感受藝術。這對藝術家提出了新問題,如果作品上傳到移動端,那么創作方式方法、作品形態和指向群體都要發生變化。基于移動端的數字影像的玩法與傳統繪畫、攝影或者傳統媒介視頻不同,它涉及網絡端上傳和下載、觀看和復制以及作品版權等方面的諸多內容,背后實際是創作邏輯的變化,所有的藝術生態、傳播生態以及受眾群體生態都在發生變化。
在車傳鋒看來,豎屏網劇是近兩年出現的一種新的劇情類視頻形式,也是對傳統網劇的一種創新和探索。在傳統的個人電腦時代,人們觀看到的網絡視頻只是把線下的影視作品通過數字化轉換“轉移到”互聯網上,觀看的方式也是通過橫屏的電腦顯示器在一個時間相對固定的狀況下來觀看的,因此觀看體驗與在影院和電視上看相比,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然而自從人類進入到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的網絡視頻的播放就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人們用于觀看網絡視頻的場所和時間已經變得完全碎片化了,不論在什么地點,只要有網絡,拿出手機隨時隨地都可以觀看,并且還能夠隨時跟創作團隊進行反饋,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希望向創作組提出合理化建議,甚至可能會影響到節目內容的后期走向。也正因為人們的這種閱讀、觀看方式的轉變,給網絡視頻節目的創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人們用較短的時間就可以觀看一部完整的網絡劇,既滿足了人們對觀看連續劇的熱情和需求,又有效填充了人們的散碎時間。
對于豎屏影像的未來,車傳鋒表示:“有機遇必然就會有困難阻礙,以豎屏網劇、豎屏綜藝為代表的網絡視頻節目要長久發展下去,還需要走上精細化、高質量發展的道路。網絡視頻的創作者要積極深入調研用戶的細化需求,向用戶提供精準化、高質量的節目內容。同時創作者還應該積極尋找符合時代主旋律的優秀創作題材,包括對時代風云的洞察,對現實生活的關注,對法治精神的恪守,對道德倫理的遵循,對美好人性的頌揚等,匹配恰當的表現形式。每一個網絡視頻的創作參與者都要自覺抵制為了爭取流量,而創作一些內容空洞、浮夸虛無、缺少思想內涵的低俗作品的短期做法。要努力向電影工業學習,以高質量的創作形成專業化產業鏈,確立豎屏視頻的行業標準,更好地將這一新生事物長久發展下去。”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