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有朵亞運的“云”
9月19日,杭州亞運會迎來了首個比賽日的較量。本報先遣報道團已抵達杭州,除了感受到撲面而來的亞運比賽氛圍外,最深刻的感受是杭州作為“數字之城”,在推動智能辦賽方面的積極探索——從“元宇宙”到“黑科技”數不勝數,從VR到AR目不暇接,這其中,和亞運結合得最緊密的,還是“云上亞運”系統。從記者抵達媒體村到主媒體中心再到比賽場館,無時無刻不在與“云”相伴。
避開高峰期?一目了然!
媒體村是記者抵達杭州的第一站,這里將在杭州亞運會期間為數千名媒體記者提供全方位保障。
“快”是記者的剛需,如何在吃飯、就醫、購物時避開高峰期,將更多時間留給采訪、寫稿往往是大賽期間記者最關注的問題。這次,在媒體村每棟住宅樓樓下,都搭載了一個電子顯示屏,上面不但集成天氣、班車信息、電子導航等內容,更重要的還有餐廳、醫療中心、特許經營商店、文化屋等地的人流量,低于20%的餐廳人流量自然是就餐的好時候,超過50%的文化屋人流或許會顯得更熱鬧,可能會為記者提供給更多報道素材。
有了這樣一目了然的大屏幕,記者可以更科學高效安排行程,做到“井井有條”。
據介紹,這一功能建立在亞運村“智慧指揮平臺”的基礎上,“云端生活社區”板塊可以將亞運村餐飲、交通、商業等服務全面上“云”,隨時為記者提供貼心的生活服務。通過下載相關手機APP以及掃描隨處可見的二維碼,這些信息也能在手機端展現。
云上采訪跨越山海
杭州亞運會共設六大賽區、56個比賽場館,承載40個大項、61個分項的比賽。即便是經驗豐富、無所不能的記者,也難以同時出現在多個賽場,如何戰勝時間和空間,便成為每個記者都要思考的問題。
杭州亞運會主媒體中心,一定程度上破解了這個問題——除了大屏幕不間斷播放各賽場情況,展現實時比賽畫面、比賽公告、金牌榜等信息外,主媒體中心特意設置了“云采訪間”,通過“云采訪”系統的20Mbps帶寬連線,媒體記者可以在主媒體中心采訪到競賽場館混合區或新聞發布廳的運動員,實現主媒體中心與場館的高效聯動。19日早間沙排賽場中國隊的亞運會首秀,就有記者通過杭州“云采訪間”采訪到了遠在寧波的運動員。
據介紹,“云采訪”系統分為主會場和分會場,3個分會場分別為淳安界首體育中心的場地自行車項目、寧波半邊山沙灘排球中心的沙排項目以及溫州龍舟運動中心的龍舟項目。
場館科技無處不在
19日最受關注的比賽當屬晚間在黃龍體育中心舉行的中國隊與印度隊的男足比賽。
距離比賽還有兩個多小時,已有觀眾陸續進場。來自江蘇南京的徐豐特意請假來為中國隊加油,作為外地人,他對黃龍體育中心并不熟悉,但打開“智能亞運一站通”小程序,就能實現場館導航等重要功能。黃龍體育場三層看臺有很多好玩的觀眾互動項目,徐豐饒有興趣地參加了足球準度與速度體驗游戲、地面互動投影游戲、AR眼鏡體驗游戲等。
1997年動工的黃龍體育場已是26歲的“老館”,借亞運會的東風,實現了全面升級。除了服務賽事,也在構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方面發揮了更大作用,黃龍體育場外圍的“空中環道”已成為市民休閑健身的網紅打卡地,不僅周邊景色優美,可遠眺保俶塔、老和山,還是高科技的“智能步道”——市民只需在環道4個出入口的大顯示屏前用手機掃碼并進行人臉識別,攝像頭就能全程監測大家的行程,并顯示運動軌跡、跑步速度、體能消耗、排行榜等數據。
杭州亞運會提出的智能辦賽理念,在亞運會歷史上還是首次提出。通過籌辦比賽,提升辦賽水平,讓更多人享受到科技的便利和成果,并通過亞運會的舞臺,向全亞洲、全世界呈現,這樣的“云上亞運”,精彩值得期待。(轉自9月20日《中國體育報》01版)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