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隊凱旋抵滬
新華社上海9月27日電 題: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隊凱旋抵滬
新華社記者魏弘毅、張建松
27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隊乘“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任務圓滿完成。
考察隊于7月12日從上海出發,歷時78天,總航程1.5萬余海里,順利完成各項預定任務,在自主裝備研發、新型技術應用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在環境關鍵要素長期觀監測方面,考察隊共完成49個站位的海洋綜合調查,布放潛標5套,開展氣象探空142組,完成6個短期冰站和1個長期冰站作業,布放各類拋棄式冰基浮標26套,開展了海面氣象、大氣成分、氣溶膠、海漂垃圾、重力、海水表層溫鹽、剖面海流、海洋生物聲學、冰區海冰和船舶應力測試等工作,取得了大量有效數據。
在洋中脊調查方面,考察隊開展了地質地球物理海底定點觀測、地球物理海面走航觀測等內容,完成海底地震測量、大地電磁測量、地質取樣、潛標布放等8項作業。考察隊克服洋中脊區域冰情復雜等不利因素,成功完成布放和回收7臺海底大地電磁儀、5臺海底地震儀的任務,其中海底地震儀回收率100%,刷新高緯密集冰區回收紀錄。
在科學研究方面,考察隊完成海冰、環流、黑碳等國家科技計劃項目44項。考察隊借助自主研發的相關觀測設備,獲取了浮冰漂移過程中凍結、融化、擠壓破碎或斷裂分離的內部信息,精細化揭示海冰熱力學和動力學季節性演化特征和內在機理,為海冰模式的優化發展提供觀測支持;采用前沿技術,首次開展海冰厚度無人化智能觀測;首次開展多波段合成孔徑雷達海冰觀測,為北極海冰現場考察提供新的觀測手段;獲取了長時間連續的高分辨率生態環境信息,為北極快速變化下北冰洋生態系統快速響應提供科學數據支撐。
在國際合作方面,考察隊圍繞大氣、表層海水和沉積物中的微塑料等立體調查要素,首次在北冰洋考察中開展了中泰合作,為全球微塑料污染的研究和治理提供借鑒和參考;圍繞多波束、海底地震、重力磁力等多種測量方式,進一步深化了中俄加克洋中脊地球物理合作調查,為雙方共同開展北冰洋地質構造研究合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北京時間9月5日13時55分,“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抵達北極點,開展了冰基浮標布放、冰芯采集、冰下觀測等為主要內容的冰站調查和多參數海洋觀測、浮游生物垂直拖網、大氣觀監測等海洋綜合調查。這是我國科考船第一次抵達該區域開展相關調查和科學研究工作,填補了我國北冰洋考察在該區域的數據空白,拓展了我國北冰洋調查范圍,為微塑料、黑碳等國際前沿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有助于深入了解該區域海冰和洋流變化過程,進一步驗證我國自主建造的破冰船破冰和調查能力,為高緯冰區航行和開展科考作業積累了寶貴經驗。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