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正把AI引入你不了解的領域
在競技體育的賽場上,發令槍響,代表著運動員要瞄準目標,全力沖刺。
大國科技競爭的賽場亦是如此。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當前,培育新質生產力為不少科技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科技工作者指明了成長方向。在人工智能這條賽道上,不少年輕人正在創新一線,奮力向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了幾位活躍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年輕人。
青年勇闖人工智能新賽道
2019年剛跑進人工智能這條賽道時,00后曹志浩形容自己是“AI小白”。那會兒,曹志浩還是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的大一學生。在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學校舉行的一場公益活動中,孩子們用手語表達感謝,曹志浩卻看不懂,需要老師來翻譯。
“能不能用AI做一個普通人跟弱勢群體之間溝通的橋梁?”曹志浩萌生出這一念頭,但在當時,還缺乏充足的技術支撐。
曹志浩介紹,他的AI啟蒙,很大一部分來自科幻電影,例如《黑客帝國》《流浪地球》等,中學時的他還癡迷于科幻小說《三體》,但要成為科幻作品里的角色,曹志浩清楚,路還很長。
事實上,“人工智能”這個詞從科學家口中的術語變成真正落地的產品,也非一日之功。1956年,麥卡錫、明斯基等科學家在美國達特茅斯學院首次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標志著人工智能學科的誕生。
此后的60多年間,科技工作者將人工智能的研究范疇從計算機科學拓展到了計算機科學、語言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
2017年,人工智能入選“2017年度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那一年,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提出“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就這樣,曹志浩和大多數懷有科技創新夢想的年輕人一樣,跑進了這條賽道。用他的話說,“年輕人嘛,就很有熱血,很有沖勁。假如這個世界因為我的出現,實現了一部分科幻作品筆下的AI愿景,那我死也無憾了。”
在開發者聚集的線上社區,曹志浩感受到“極客”的浪漫:開發人員中藏著許多技術牛人,他們毫不吝嗇地分享自己的經驗,有的是年齡與他相仿的大學生,甚至還有一些初中生。許多天馬行空的想法在這片土壤里孕育,有提問、有分享,討論的氛圍十分熱烈,頗有“理想國”的味道。
經過不斷地學習,曹志浩研發出手語識別系統,能夠為特殊群體“發聲”。此外,他還在2022年中國航天日線上啟動儀式上,播放了一首用AI編曲的《東方紅》。
如今,這條人工智能賽道上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并且開始將自身研發與增進民生福祉、助力國家發展相結合。
挖掘AI潛能,提升產業工作質效
投身人工智能的開發者中,除了專業的科研人員或青年學生,也不乏千行百業的產業工作者,例如致力于推進鄉村公共法律服務的專業律師,或是貓著腰給飛機“問診”的飛機維修員。他們的共同點是,希望掌握AI技術,提升產業工作與服務的質量和效率。
“在鄉村發展的過程中,小到處理日常生活的摩擦,大到探索鄉村振興的路徑,群眾對法律服務的需求十分旺盛。如果出現了法律問題,該怎么解決呢?”這是律師武俠在進村走訪調研的過程中常常思考的問題。
武俠發現,鄉村公共服務的擔子,大多落在了鄉干部、村干部的肩上。有時候,村民們還請來村里威望高的人調解。“一提起走法律途徑,很多村民要么搖頭,要么擺手。”武俠說。
在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前景中,武俠希望偏遠、欠發達地區也能通過網絡滿足基礎的法律咨詢需求,享受到專業的法律服務,“讓服務真正落到鄉村,才能真正打通公共法律服務的‘最后一公里’”。
在大語言模型文心一言的助力下,武俠與團隊開發出了“AI虛擬律師”應用,將其安裝入智能硬件“鄉村法治通”并落地村公共法律服務站后,村民只需要用語音描述遇到的法律問題,就能夠迅速得到AI虛擬律師的建議。
據統計,目前,兩萬多臺搭載“AI虛擬律師”的“鄉村法治通”已經服務全國兩萬余個村莊,并實現了云南全省1.4萬鄉村全覆蓋,重點深入云南省偏遠村、貧困村,多落地于當地司法所、村委會辦公室或公共法律服務站等為群眾服務的場所。
90后飛機維修員羅成也感受到了人工智能的潛能。有一次,他在短視頻上偶然看到了有拍攝者利用AI圖像識別硬幣正反面,分辨不同顏色的紐扣。羅成想著,如果能把這樣的技術運用到飛機維修領域,飛機維修師們或許就能提高飛機檢測效率,精準識別飛機“病情”,最大程度保障乘客生命安全。
他解釋,根據傳統的中大型客運飛機維修流程,飛機維修團隊需要用40分鐘左右的時間完成繞機目視檢查,在長度超60米、寬度超5米的飛機前檢查出可能存在的松動或缺陷。而受光照條件和距離的影響,單憑肉眼仍無法一次性精準識別。
在與人工智能牽上線后,羅成研發的第一代系統初步代替了人眼的部分功能,可以在普通光照環境、距離小于兩米的條件下,實現飛機蓋板螺桿缺陷和一些外表面缺陷識別;而第二代系統進一步提高了識別精度,在不久的將來,它有望能夠代替實力更高的人眼,甚至通過學習代替部分人腦功能。
與AI作伴,融入科技創新國家大局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今后一個時期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的重點任務中,包括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等。
無疑,年輕人已經把美好愿景和發展藍圖嵌入人工智能的研發目標中。
2020年,我國正式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90后年輕人曾佑軒的發展軌跡也與“雙碳”目標同頻共振。
曾佑軒就職于上海南洋萬邦軟件技術有限公司智能物聯部門。2020年,曾佑軒發現,人工智能在節能減碳領域也有大展拳腳的潛力。
在研發智能物聯應用的過程中,他借助基于AI技術的文字識別開發套件和時序建模算法庫,輔助工業園區能耗信息的采集,同時構建起工業園區能耗異常檢測和時序預測模型,建立了直觀的“能耗地圖”和“能耗心電圖”,既能讓管理者實時掌控能源消耗情況,又能讓人工智能及時發現能耗異常、預警能耗高峰。
盡管人工智能在整個節能減碳系統中還處在探索應用階段,但幫助企業節能10%并非難事。曾佑軒說,不要小看這0.1,如果來算企業的經濟賬,一些園區每年在能耗成本上就有數千萬甚至上億元的投入,相當于節省了幾百萬、上千萬的費用。
“小小的0.1只是人工智能的起點,絕非我們的目標。”曾佑軒說,下一步,企業可以通過“雙碳”數據形成碳積分,打造綠色工廠,參與綠色供應鏈,形成ESG行動報告等,抓住綠色發展的機遇,真正融入可持續發展大局。
“一方面要去發展科技,一方面要去關注生活。”北京電信算法工程師、同時也是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生態系統研究所技術專家的孫啟仁長期致力于人工智能的探索,他常常思考,如何用AI更好地服務產業、幫助弱勢群體。
孫啟仁所在的團隊,是一個以青年學生和中青年教授為主體的創新團隊。團隊六七十人,專業背景百花齊放。他們將人工智能的方向分成“AI向善”“AI求真”“AI好美”,新的想法不斷涌現。
當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成為社會共識,他們把目光投向數字鴻溝的弱勢一方,例如開發針對老年人的智能看護設備,研究賦能鄉村治理的數字鄉村技術等。下一步,他還將走進社區、園區、校園,和不同行業的人交流,了解廣泛而真實的需求。
曾佑軒說,作為AI領域“手舉火把前進者的一員,我期望手中的火能照亮一點眼前的路,在與后來者的接力中,迎接新的技術時代”。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尹希寧 記者 張藝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1月04日 04 版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