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藝術品市場發展格局正在發生改變,共生才是發展過程中的主流
近幾年,全球藝術品市場大的趨勢繼續在國際化與本土化的博弈中融合發展,共生是發展過程中的主流。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又面臨一個不斷解構與重塑,即戰略格局重組與變化的過程。也就是說,全球藝術品市場的重塑重構是發展大勢。筆者從全球視野對變局進行基本梳理,對其維度和特點進行分析。
一、全球藝術品市場發展格局正在發生改變
全球藝術品市場正走向多極化的發展格局。發展中國家藝術品市場成長迅速,亞洲藝術品市場的比重不斷在提高。目前世界藝術品市場已經形成美國、中國、英國三個中心。2021年世界藝術品市場交易價值總額為651億美元,其中,美國、中國、英國共占據市場總額的80%以上,2021年美國以43%份額位居第一,份額超過281億美元;中國以134億美元的交易總額位居第二,占全球交易份額的20%;英國位居第三,市場份額占到了17%。從拍賣來看,2021年,中國的拍賣總額達到88億美元,占到全球份額的33%,為世界第一。美國的拍賣總額達到85億美元,占到全球份額的32%,為世界第二。英國則排在第三位,成交總額為35億美元,占全球份額的13%。
這其中特別要注意幾點:首先,以數字化為背景的跨界融合為主要特征的業態整合以及在此基礎上新業態的生發逐漸成為全球藝術品市場發展的一個亮點。以佳士得為例,2022年7月18日,佳士得宣布推出旗下風險投資基金“Christie's Ventures”,將聚焦于三個特定領域:Web3創新、與藝術相關的金融產品,以及“實現無縫藝術消費的解決方案和技術”;并在12月推出了NFT拍賣平臺“佳士得3.0”,在平臺上可以通過區塊鏈完整記錄每次競投,提高了拍賣透明度,向更多收藏家打開數字藝術新世界。
其次,藝術品資產化正在成為全球藝術品市場創新過程中一個新的重要動力。在“佳士得3.0”上,競標者將能夠在Etherscan上看到實時競標數據,訪問“AML(反洗錢)”和“KYC(了解客戶)”等合規工具,還能記錄鏈上銷售稅。同時,建立在Spatial上的虛擬畫廊進一步使他們能夠在元宇宙環境中查看正在銷售的NFT藝術品,數字藝術已經被認為是一種數字資產來進行交易活動。第三,全球藝術品市場全球化與本土化正在成為治理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力量。特別是占拍賣市場份額最多的戰后及當代藝術領域,在當今社會受到意識形態的裹挾,既要看到藝術在全球的流動性,又要看到各個地區的本土性,更要看到藝術本身的當代性,在治理過程中需要重點跟蹤關注。
二、全球藝術品資產管理對象與參與者已發生結構性變化
隨著藝術品市場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將目光投向了藝術品收藏,將藝術品作為投資理財的一種方式,藝術品資產也成為了眾多投資者的選擇。優質的、有良好流動性的藝術收藏品是抵御風險的有效手段。此外,優質的藝術家及其作品,不僅能夠給投資者帶來精神方面的享受和滿足,還能夠為投資者帶來一定的經濟回報和社會效益。因為優秀的藝術家及其作品,往往具備較高的文化價值,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升值空間也會越來越大。同時,由于優秀藝術品的稀缺性和高額的文化附加值,使其往往有著豐富歷史文化內涵,而這些文化內涵,正是吸引眾多藏家競相追逐的重要因素。所以,當這些珍貴的藏品進入市場后,就會受到眾多藏家追捧,從而使得該類藏品的價值不斷上升,最終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在高凈值人群的調查中發現,Z世代收藏家擁有最高的藝術品平均財富份額,超過三分之一的擁有超過30%的分配,高于他們的千禧一代(27%)和X世代(24%)的同齡人。這顯示了藝術在一些年輕的收藏家的財富組合中的早期階段的重要地位,也強調了這部分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建立他們的收藏的潛在重要性。以蘇富比為例,其客戶40%為新客戶,并以青年為主。
隨著混合直播拍賣形式逐漸普及,將現場銷售與活躍的在線競價結合起來。蘇富比在2021年報告了超過1660萬次的現場直播觀看,這有助于大幅擴大對新買家的影響,2021年有39%的買家和44%的競標者是第一次來到蘇富比。一線拍賣行在吸引年輕和新買家方面也很成功,在2021年4月蘇富比與數字藝術家PAK合作舉行第一次NFT拍賣以來,78%的NFT競拍者是蘇富比的新買家,其中一半以上的人年齡在40歲以下。在2021年拍出6930萬美元NFT藝術品的佳士得也吸引了許多人的注意,75%的NFT買家是佳士得的新客戶,平均年齡為42歲。而拍賣科技集團(ATG)也看到了新的和年輕的買家的增加,35歲以下的訪問者在平臺上的訪問量2020年增加了72%,這一上升勢頭延續到了2021年,同比增長23%,從2019年的390萬訪問躍升至830萬訪問量。在它旗下的liveauctioneers.com上,35歲以下的競標者增長了52%。
這一類買家生長在互聯網環境之下,對于數字技術較為精通,對于老牌經銷商并不感興趣,這種更加多樣化的買家群體,加上高凈值人群財富的整體增長,豐富了整個行業。
從供給側看,傳統拍賣行、畫廊等機構仍占據主要地位,但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以線上交易為主的藝術品電商異軍突起。此外,在“互聯網+文化”的背景下,基于數字技術的新興藝術品綜合服務平臺也層出不窮,如微拍堂、一條藝術等。這些新平臺不僅為大眾提供了更加豐富的選擇,而且也為行業注入了新的活力。從參與主體看,除傳統的藏家外,越來越多新加入的機構或個人開始進入這一市場,包括企業、明星和資本。例如,近年來,國內不少知名企業家通過成立或參股藝術基金,參與到藝術品投資中來;同時,越來越多的明星也開始利用其自身影響力,將部分個人資產配置于藝術品領域,提升輿論和關注度,實現財富增值。隨著我國居民財富積累水平的提升,以及人們對美好精神生活向往的不斷追求,未來,將有更多社會公眾加入到藝術品的消費與投資的行列中,這無疑將為整個行業的繁榮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三、全球藝術品市場數字化發展已成為新賽道
雖然傳統的藝術品經銷商在2021年的價值方面占主導地位,但11%的高凈值收藏家的支出是用于數字藝術。少數的年輕收藏家在數字藝術上花費了大量資金,5%的Z世代和4%的千禧年收藏家花費了超過100萬美元。
藝術品市場數字化發展與升級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項系統的、浩大的工程,要多方共同推進。其中大的藝術品綜合服務平臺具有資源優勢、平臺優勢、資金優勢,有利于加快形成行業標準;而專攻一部分業務的平臺則可以利用數字化提升自身專業度,形成差異化的數字產品和服務。藝術品本就以非標而著名,因此打造差異化、場景化、個性化的藝術品市場交易模式、商業模式、服務模式,更好發揮藝術品的金融屬性,直擊行業內部痛點,增強藝術品市場在大經濟環境下的競爭力。
在數字化的浪潮中,傳統線下藝術機構紛紛向線上轉型,通過打造線上平臺,實現從傳統模式到新零售模式的轉變。 因此,如何將傳統的書畫等作品進行數字化展示成為當下重要的課題。 當前國內的藝術品收藏群體逐漸年輕化,他們追求個性,注重自我表達,對藏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數字化是提升藏品價值的有效方式之一。作為市場的參與者,如果對于藝術品市場數字化賽道不重視,可能就會喪失新的機遇。不論是頭部綜合服務平臺,還是專注一項業務的高度專業化市場服務平臺,都可以在數字化的浪潮下找到新的發展方向,發力搶跑新賽道。(文/西沐 李穎珊)
來源: 證券日報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