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速追劇”折射出的微妙文化心態
作者:吳心怡
倍速播放是近幾年視頻網站新增的功能,用戶可使用播放軟件加快或減慢視頻播放速率。在這一功能的催動下,人們迅速習慣了以更快的節奏觀看視頻。據《南方都市報》2019年的調查,有68.2%的人會“倍速追劇”,59.1%的人會“倍速看視頻節目”。如今這個比例肯定上升了不少,證據就是在2021年,國內主要視頻網站推出了更“瘋狂”的3倍速功能。一旦開啟3倍速,視頻中的信息將被壓縮到目不暇接的程度。
人們為什么寧可讓眼睛和大腦“加班”,也要選擇“倍速觀看”?原因各異。有的是因為一些視頻本身節奏拖沓,信息密度低,原速觀看比較無聊。有些是因為現代生活節奏快,閑暇時間短,想看的又太多,于是開啟倍速以節約時間。但也有評論者說,“我從來不倍速觀看,需要倍速的都不值得我看”。如果只為了節約時間,為什么不索性放棄一些不值得原速觀看的作品,轉而選擇其他的休閑方式?調查中不少人表示,自己用倍速播放方式欣賞的,多是為了能在社交場合跟上他人的話題才看的流行作品。但倍速播放并不適合所有作品,如果作品本身帶有意蘊豐富的鏡頭語言,那么在倍速下這些信息無疑會被損耗,原作本身的美感也會被破壞。顯然,這部分倍速觀看者將自身從觀看中獲得的愉悅放在了次要的地位,而將滿足社交需求放在了主要的地位。這一行為折射的是當代人在社交場合的“表現焦慮”。
與人交談時,如果其他人都在談論一部自己一無所知的作品,自己突然接不上話,不安感油然而生,恨不得今晚立刻補齊,這就是一種表現焦慮。這不僅出現在觀看視頻中,在當代人的閱讀活動中也時有出現。只不過,閱讀活動中的表現焦慮往往伴隨著量化的評價標準。
在“豆瓣網”開始流行的時代,量化的標準是“讀過”的數量。為此一些網友注冊后第一件事就是為大量的書標記“讀過”,打造淵博的個人形象。有人為了充數,甚至將自己沒有完整讀過的書也打上了標記,形成虛假的繁榮。“微信讀書”App的量化標準是“每周閱讀時長”,并可以同步微信好友列表,一些用戶在意自己在“排行榜”上的位次,甚至在不看書時也開啟了手機的自動閱讀功能,只為了多“刷”一些時間。這種為了向社交圈顯示自己閱讀愛好的閱讀方式,可以稱為“表演型閱讀”。毫無疑問,如果只被表現焦慮推著走,既不看重閱讀本身的質量,也不思考閱讀究竟增進了多少知識,單純追求速度的快慢,那么最終閱讀的收獲也會歸于虛無。而閱讀能力的成長,恰恰是在盡可能深入、廣泛的閱讀中實現的。我們不否認社交本身對于生活的意義,但是如果把個人性的閱讀和視聽娛樂都與單一價值綁定,為了展示給他人而存在,那么,最終屬于個性的、適合自我成長的空間將會不可避免地被壓縮。
倍速播放功能的普及,和當下的人們對于“短平快”(短小、易懂、快節奏)的喜好不僅不再受到抑制,反而受到鼓勵的趨向是一致的。這會對影視劇、視頻節目的創作產生難以逆轉的影響。對此,影視從業者中早有人感到了危機。2019年,美國視頻網站奈飛在測試新增的倍速播放功能時,就遭到了從業者的反對,理由是他們的工作成果將因為倍速而被改變和控制,而他們希望這些作品能保持著被創作出來時的樣子呈現在觀眾面前。也有一些創作者則改弦更張,采用了更符合觀眾需求的方式,以最高效的手段呈現信息,減少了鏡頭語言、背景布置、微妙的表演、晦澀的臺詞等不利于觀眾快速接受的方式,增加了大量說明性臺詞,將人物的意圖、感受、情節的走向完全用臺詞解說給觀眾。這種做法又使不少觀眾感覺作品被“注水”了。
其實,文藝作品的魅力之一是新鮮與陌生的體驗。由于新鮮與陌生,它不符合受眾日常的認識結構,因此需要受眾花費更多的時間去理解,把握其“韻外之致”“味外之旨”。而快節奏的觀賞,容易使這類作品的觀眾失去獲得對世界和人生產生新體悟的機會。事實上,總有一些作品屬于電影院、總有一些書屬于案頭,因為它們值得慢慢看。
(作者系復旦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心、中文系館員)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