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會變K歌現場 觀演對調形成“亞文化”
觀眾集體K歌,歌手伍佰本人反而成了“指揮”和聽眾;別人是希望觀眾留下來,伍佰是轟觀眾回家……在當下火爆的演出市場中,伍佰演唱會成了一道別樣的風景,因現場觀眾合唱太震撼而被網友調侃,多次登上熱搜。
文化研究專家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這種“觀與演”的對調,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已經形成了一種“亞文化”。
作為中國流行音樂榜中絕對的實力創作人,在上世紀80年代,伍佰裹著臺灣地域感濃郁的方言咬字、高亢的嗓音、粗獷瘋狂的不夠帥氣的外表,用一首首作品直擊所有年輕人心扉的詞曲,讓近百首歌曲在大江南北街頭巷尾傳唱。
盡管伍佰有著不俗的作品、有著不小的名氣,盡管其他歌手的演唱會也會設計幾首歌來引發觀眾大合唱以增加互動,但遠沒有像伍佰這樣大的“觀與演”的對調,更沒有這樣的輿論熱度。
“在那樣的年代,伍佰的作品獨成一派。”資深樂評人小飛接受北青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伍佰的歌曲聚熱是音樂作品上的一種翻紅現象,其實就是一種“美好的音樂復古流行熱”。但顯然,懷舊和復古還不能完全解釋這一現象。畢竟,張學友、周華健、李宗盛等人的演唱會都沒有出現歌手當觀眾的情形。
長期致力于粉絲文化研究的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講師尹一伊接受北青報記者采訪時分析,當歌曲傳遞的思想內容更接地氣、更實際、更有社會性的思想內涵時,在當下更容易引起大眾的共鳴。
在尹一伊看來,伍佰演唱會上觀眾與歌者這種“觀與演”的對調,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已經形成了一種“亞文化”。這個在歌迷中廣泛傳播“梗”形成以后,伍佰演唱會上互動開始帶有表演性質, “一開始的大合唱可能是因為歌曲本身引發共鳴,伍佰本人也樂于讓歌迷多唱。但是當它變成了一種現象后,反而成為這個社群身份認同的標志了。對于伍佰的歌迷或者去看演唱會的人來說,只有參與到大合唱里面,自身的身份標識才成立。這樣,大合唱就變成了伍佰演唱會的一種表演方式。”尹一伊說。
樂評人小飛也認為:“現在年輕人有獨立的思想和品位,不會一味崇洋,而是更有激情地重塑、審視過去的時光,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致敬。”和國潮、老國貨興起后的主要消費人群是年輕人一樣,當下的年輕人群更加感性、更會思考,“所以我覺得,復古懷舊本身就是一種溫故而知新,‘伍佰熱’這樣的溫暖畫面是我們樂見的。”
文/本報記者 壽鵬寰 實習生 王佳懿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