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娛“大躍進”?我扒了扒京圈,西北圈和港臺圈為何會衰落
文|令狐伯光
大鵬的《保你平安》票房馬上要突破4億了,而且到五一檔之前,這個即將上映的國產電影還有《不止不休》《了不起的夜晚》《宇宙探索編輯部》,我發現了一件事情,這些電影的導演全是內地青年。
其實五一檔電影也一樣,《長空之王》的劉曉世,《人生路不熟》的易小星。
甚至到暑期檔定檔的《消失的她》,還有決定上院線的《目中無人2》。這個春節檔國產影視劇也一樣,雖然這些導演不都是《流浪地球2》的郭帆,但我發現,這個留給老一輩大導演的日子,真的不多了。
ps:有人說大鵬,易小星不算什么青年,大鵬82年41歲,易小星84年38歲,以這個圈子那套來算,他們妥妥的是少壯派。
京圈,西北圈,港臺圈是什么“圈”?娛樂圈(juan)
兩岸三地老一輩大導演數量很多,按照國內輿論的“圈子”來劃分,像我們熟知的京圈、西北圈、港臺圈、滬圈等等。
比如京圈,當時內地剛放開,經濟高速發展。他們因為有更好的信息流和人脈,早早接觸歐美流行文化,文化商業模式,同時和文藝圈,甚至官方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像馮小剛的《芳華》里有個情節,為何他們能聽“靡靡之音”的鄧麗君?
一開始就是幾個核心人物,然后進入市場闖蕩,生產出了爆款作品。開始有官方捧,有輿論宣傳,有親近資本投資(或自己來建立),為此吸引更多人進入了圈子,繼續這樣一個擴散的過程。
這當中老師、夫妻朋友的裙帶關系;這個企業合伙人,企業入股的利益關系。到了后期圈子就變得越來越龐大,成為一個強大的利益共同體。
京圈是剛放開80年代北京大院子弟,核心人物是王朔、葉京、鄭曉龍、葉大鷹和馬末都。王朔前期帶出導演馮小剛、張元。90年代末,馮小剛和下海經商成功的王氏兄弟綁定,也就是大資本華誼綁定了。
王朔后來帶出“四旦”之一的徐靜蕾,后來又貢獻了王子文。
圈子核心大導演還有姜文,何平,著名演員葛優,其它人還有耿樂,張一白等。
同時期電視劇大導演有鄭曉龍,趙寶剛,趙寶剛和作家石康的關系不錯,趙寶剛電視劇又捧出王珞丹,白百何等。傳聞葉大鷹捧出梅婷,這個同樣亂七八糟的關系還有很多。
京圈不是又什么內三圈外三圈,影視劇雖然都屬于流行文化,但還是屬于不同領域。當然有些人可以破圈,但整個圈子還是有各自的擅長。
所以,哪怕京圈有的也屬于電視劇領域,有的屬于話劇舞臺之類的。
像“京圈”還有個大佬海巖,我看到的說法是牽頭成立的幾個人里除了王朔幾個,還有海巖和馬未都,海巖和馬未都都是做生意的能幫襯那些窮作家,就算是賣的火的作家也喜歡到他們的飯店歌廳,理所當然把海巖馬未都成了帶頭大哥。
后來,那些人拍出一堆風靡全國的電視劇,其中就有《編輯部的故事》,這部劇捧出一堆人。可能看到有搞頭,海巖也自己投資拍自己小說的電視劇,“海巖劇”又捧出一堆人,綁定一幫人。
張藝謀為代表的西北圈,港臺圈,再到滬圈和湖南圈大概也這樣崛起的。
京圈,西北圈,港臺圈突然衰落?答案比很多人想象的簡單
這幾年,為什么這些老牌文藝圈越來越沒落呢?答案很簡單,人的創作能力和精力有限的,何況這幫人功成名就過后,大多數人都會有劉皇叔的想法。
他們一邊享受,一邊為了子女朋友等整個利益共同體,一是打壓競爭者影響自己團體利益,二是培養接班人希望利益共同體能長久,但和歷史上各種人類利益共同體一樣。
一來老人很難去革自己的命(相當于否定自己),哪怕你革命內部阻力也大,外部因為你地位高又大把人捧,你就很難下定決心對吧。
二來開始圈子開始只不過是給熟的、不熟的人們互助提供一個口子,慢慢發展起來之后,最終卻成了擋住外來人的壁壘。也就是阻礙新鮮血液進入圈子,不但無法更新換代,相反開始僵化。
古今中外各種人類利益共同體都證明,人類最看重的還是直系后代,最想捧的還是二代三代。但老人因為不同時代的機會,經濟代表的物質享受,物質決定的精神生活狀態,他們能夠創造巔峰。
他們創造的美好的物質生活,二代們因為從小不愁吃穿在藝術上成就上又有限。
國內這些文藝圈主要的問題,我覺得還是中國發展得太快了,導致社會環境變化太快。這些文藝圈享受得太快了,別說自我革命讓圈子更新換代,連吸收新鮮血液保持圈子活力都太慢。
像上面列舉的“京圈”延伸到王珞丹,白百何一代是80后的演員。
和他們同一代的年輕演員就很少,關鍵是和他們這一代厲害作家又有誰?作家和導演是保證內容生產的,文藝圈只有源源不斷的優秀作品才能良性發展。這個創作者僵化過后,內容生產就跟不上了。
眾所周知,“京圈”新生代演員就關曉彤,然后關帶了她男友鹿晗,這兩位是不是非常符合扶不起的二代的既視感。
京圈新生代里有一個年輕人發展還行,那就是董子健(他母親是號稱中國第一經紀人的王京花),他試圖組局擴大年輕一輩圈子,先是和幾位創作巔峰期的第六代導演賈樟柯,刁亦男等綁定。
又和作家雙雪濤的關系不錯,投資、主演和翻拍雙雪濤的影視劇,自己首次導演也是改編雙雪濤小說的《我的朋友安德烈》。這么發展下去,不太可能超越長輩,但中國影視圈新生代大佬可能有他的位置。
我扒了扒,京圈,西北圈和港臺圈為何突然“衰落”
這個文藝圈的支撐有很多,近現代這種文化圈利益共同體的根本只有三點。一是良性發展的資本,二是保障市場競爭力的內容、三是保證前兩點的先進工業生產力,其它東西都是為這三條服務。
這些中國文藝圈為何突然衰落,主要原因就是中國發展太快,這三條受到根本性的沖擊。
比如當初“京圈”能夠突然發展壯大,一是背靠北京電影制片廠,還有北京等老牌電視臺等文化平臺支撐,二是華誼,海巖工作室等影視資本支撐,三是優秀創作者保證源源不斷的內容生產。
不過,中國經濟發展太快,社會變化也太快。90年代末互聯網公司開始發展,2005年左右發展壯大,2010年后全面進入中國流行文化產業。開始建立平臺視頻網站,財大氣粗開始投資,像企鵝背靠“中國最強網絡小說”的內容。
一開始,大家覺得網劇太粗糙,結果不到十年把電視劇打得潰不成軍。還有導演體系,編劇體系,明星和演員體系也一樣。什么綜藝、選秀、各種商業活動等等。
中國電影市場在流量時代,主流還是港臺圈和內地金融資本的媾和,像小燕子《致青春》開啟的疼痛青春片,再到郭敬明《小時代》系列。包括《后來的我們》《少年的你》等青春片還是港臺資本。
“京圈”也有順應時代和大量的流量合作,大家可還記得管虎《老炮兒》,從管虎、馮小剛、張國立、王氏兄弟等等一票大佬多么吹捧吳簽和峰峰。
張藝謀代表西北圈同樣如此,還是和流量經濟和金融資本模式聯合。
當然,金融資本+流媒體+流量經濟這套生產模式,媾和的新生產力確實取代了舊的生產力。我們都知道這套模式“副作用”非常嚴重,將中國文藝作品搞得亂七八糟的。
這時,我發現國內多數網友通常出現了一個思維誤區:那就是一味懷念從前巔峰時的京圈、西北圈和港臺圈等等;多少人成天懷念他們的巔峰作品,多少人成天剪短視頻罵現在“內娛”,多少人覺得恢復從前的生產模式,中國文藝作品就有救了。
問題在于,既然他們那么強,那它們為什么會被新時代拋棄?
答案就回到上面的分析,老一輩圈子如何形成利益共同體,如何新鮮血液不足,如何落后于時代,又如何聯合資本排斥競爭,最終變成了阻攔新力量的保守圈子。
“最強的敵人”出現了?“張藝謀們”或許早就該被淘汰了
人的成功:既要靠自我奮斗,也要看歷史進程。還是那句話中國發展太快了,對于中國文藝的老圈子來講,官方整頓的外部沖擊,他們內部出現問題的崩塌,導致了一個雙重打擊。
2018年,小崔和金鎖的事件引爆中國娛樂圈,也掀開中國文藝圈整頓風潮,這幾年發生的事情還挺有意思(特別是電影圈)
一是小崔和金鎖引爆了“京圈”第一次震蕩,當他們都以為過去了。嘿,結果凡凡和峰峰先后出了事,傳聞可能咬出了一堆人,背后的大資本華誼兄弟也受到極大影響,這次被打擊得一蹶不振。
2023年,馮小剛主演電影將要上映,導演電視劇《回響》才開始重來。
二是小燕子因為金融出事,后面因為“抄襲”的事郭敬明躡上來,他們出事直接斷了臺灣資本在內地市場的錨點。我相信大家應該發現了,這幾年一大堆臺灣明星資源大降,沒有多少曝光度。
當然,這背后也和3年“疫情”阻攔,再到政治關系用他們危險,但這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你看臺灣圈和京圈的衰落,屬于官方整頓的外部沖擊與內部自我崩塌的雙重結果。相反,香港圈也有外部沖擊,但我認為因為“博納”等大資本找對方向,聯合市場熱門創作者連續生產出爆款作品。
于是乎,外部沖擊不是太過明顯,更多還是內部僵化創作者跟不上的慢慢衰落。
這個取代老一輩圈子的是迅速崛起的內地青年新勢力,比如郭帆團隊,老一輩電影人王紅衛坐鎮。制片龔格爾,導演郭帆和饒曉志為核心,綁定中國電影一哥吳京,和寧浩,路陽等人關系不錯,開始在扶持《宇宙探索編輯部》的青年導演孔大山。
甚至在文化內容源頭上,應該會和中國科幻第一人劉慈欣綁定了。
最后,郭帆團隊2019年后才崛起,目前最大優勢是有國家級的資本、輿論和工業體系支撐;他們建設當前中國頂級影視工業生產體系(已然亞洲第一,媲美好萊塢)。目前唯一欠缺的就是導演等創作者還少了點。
如果未來幾年能多扶持出能獨當一面的導演,這個新勢力前途不可限量。
這幾年,這樣的內地新勢力有很多,他們未必都像郭帆團隊那么厲害。但我越了解內地新勢力,我就發現內地老一輩圈子,真的輸得不冤!
郭帆,京圈,王朔,馮小剛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