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廣州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大會舉行
5月25日到27日,為期三天的首屆廣州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大會在廣州黃埔舉辦,大會突出“產業”主題,圍繞生物醫藥新基建、新分子藥物研發、細胞藥物開發、創新藥商業化、基因編輯和基因治療、臨床研發、腫瘤疫苗等11個熱點話題展開,12個生物醫藥優質項目在會上集中亮相簽約。
作為廣州生物醫藥產業重鎮,黃埔區始終把生物醫藥產業作為制造業發展的重中之重。目前,該區已聚集生物醫藥企業超3000家,生物醫藥與健康產業營收規模突破2000億元,打造“研發在生物島、中試在科學城、制造在知識城”的產業鏈格局。與國內其他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相比,黃埔區形成兩大突出優勢:一是產能優勢,在建大分子生物藥原液生產規模超60萬升;二是數量優勢,創新藥數量在全國開發區中位居前列。
在本次大會上,12個生物醫藥優質項目集中簽約,包括梯瓦制藥(TEVA)中國創新藥轉化基地、加瑞密創新醫療器械研發生產中心項目(CPI)等外資項目,東富龍生命科學儀器設備研發總部等總部項目,以及惠正奇mRNA創新藥物研發總部、麥進嘉核酸藥物研發中心、新想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園等研發中心和配套項目。
法國國家科學院榮譽科學家、百吉生物首席科學家和科學委員會主席Jean Paul Thiery介紹,新加坡百吉生物作為2016年首批入駐中新廣州知識城的生物醫藥企業,專注于研發全球首創的創新型免疫細胞療法,“知識城優渥的投資環境、高效超前的管理理念和手段,讓百吉生物有了強烈的歸屬感、安全感和獲得感。”
廣州市恒諾康醫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健存也表示,生物醫藥企業做研發需要不斷創新,但在創新的過程中難免有失敗的風險,而黃埔區在方方面面都給予了很大支持,為企業辦實事。
產業優勢的背后是政策優勢。近年來,黃埔區相繼推出了“高端生物制藥8條”“生物醫藥10條”等一系列產業政策。今年5月22日,黃埔區重磅發布了“高質量發展30條”,大力扶持生物醫藥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對重點企業最高扶持達1億元。
在黃埔區推陳出新的惠企舉措中,區位優勢是很重要的關鍵詞之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生物醫藥產業核心區,黃埔區創新政策持續加碼,港澳藥械通、港澳外用中成藥簡化審批等各項先行先試政策相繼在區內落地,加快創新藥械納入醫保、集采、掛網、入院。
其中,“港澳藥械通”即允許臨床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藥品,以及臨床急需、港澳公立醫院已采購使用、具有臨床應用先進性的醫療器械,經批準后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使用。截至2023年4月3日,該政策已累計批準19家指定醫療機構,急需進口藥品23個,醫療器械13個。
隨便看看:
- [頭條]華為分紅719億元,14萬人受益,人均超50萬元?
- [頭條]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突破10萬億元,哪些領域受益?
- [頭條]北京自然岸線保有率達69.5% 動物“交通”“補給”更便利
- [頭條]保健品市場要“年輕”更應“常青”
- [頭條]個人養老金制度實施半年 業界建議向上提高額度向下擴大參與面
- [頭條]國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門聯合印發《三峽文物保護利用專項
- [頭條]歐美抱團“限制”中企發展?中國企業反擊:我們撤資了你自己玩吧
- [頭條]讓數據“跑腿” 智能收儲確保夏糧顆粒歸倉
- [頭條]工作人員粗暴對待來訪群眾 太原中院:已解聘
- [頭條]十天內多部委相繼召開企業座談會 三季度政策有望持續加力提效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