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志愿坊”大家談 | 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下 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再思考
今年,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為雷鋒同志題詞60周年,上海市文明辦、市志愿者協會、市志愿服務研究中心、上海海洋大學新時代文明實踐與志愿服務研究中心共同主辦“滬上志愿坊”文明實踐和志愿服務理論研究基層駐點行動,在全市建設一批文明實踐和志愿服務理論研究基層觀察點,成立一支匯聚全國文明實踐和志愿服務領域專家學者的理論研究隊伍,舉辦一系列主題沙龍,形成一批文明實踐和志愿服務理論創新成果和實踐范例。
本期,我們將推出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特聘教授、上海市志愿者協會理事徐家良的文章《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下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再思考》。
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屬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根據中國式現代化的釋義,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個定義揭示了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個有機部分,在整個治理體系中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五大愿景
圍繞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要求和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期待,提出未來志愿服務發展五大愿景。
愿景一是全面發展協商民主。志愿服務發展優化,有賴于較為完善的制度體系、政策規劃等上層建筑予以保障。因而,健全各種制度化協商平臺,暢通志愿服務參與主體表達意愿的渠道,為實現志愿服務制度體系、政策規劃等方面的優化改良,推進志愿服務在制度化建設水平上不斷提升,對于其高質量發展有較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愿景二是積極融入第三次分配與慈善事業。面對國家構建的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志愿服務發展應與該制度體系緊密聯系,同時運用更為靈活的方式吸引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第三次分配,從廣度和深度上全方位融入慈善事業,有效整合志愿服務能力,以期更好地達成共同富裕。
愿景三是發展新志愿服務組織。根據志愿服務要求,按照國家相關規劃和地方現實狀況,針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等方面建設出現上的一些難點或空白點,進一步發展新志愿服務組織,滿足社會基本需求。
愿景四是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完善志愿服務制度和工作體系,弘揚志愿服務文化,健全志愿服務長效機制。在黨和國家發展戰略指引下,推動社會多元主體參與志愿服務,營造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互愛互動氛圍,讓慈善公益之風在社會中盛行。
愿景五是促進志愿服務就業與創業。健全志愿服務就業公共服務體系,推進社會工作參與志愿服務序列,發揮專業性在志愿服務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做到志愿服務就業和創業與現實需求高度匹配,符合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性要求。
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現行軌跡
順應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趨勢,現今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集中反映出志愿服務法律政策規范建設、志愿服務精神傳播拓展、志愿組織合規有效建設和志愿服務模式高水平優化四方面現狀。
第一,在志愿服務法律政策規范建設上,形成基本完備的政策制度體系。除在2017年6月7日國務院第175次常務會議通過的《志愿服務條例》外,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中的慈善服務相關法規和概念中都有涉及志愿服務的內容。今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的修改,也包括志愿服務的相關條款補充與調整。與此同時,相關部門還出臺了許多政策文件,如2009年6月,教育部發布《關于深入推進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意見》;2014年2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發布《關于推進志愿服務制度化的意見》;2016年7月,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文明辦、民政部、教育部、財政部、全國總工會、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發布《關于支持和發展志愿服務組織的意見》;2021年6月,生態環境部、中央文明辦發布《關于推動生態環境志愿服務發展的指導意見》等。
第二,在志愿服務精神傳播拓展上,出現多渠道特質。談及志愿服務精神,奉獻精神是志愿服務精神最高境界;友愛、互助是志愿服務精神的核心要件;和諧發展、社會進步是志愿服務精神實現目標。志愿服務精神在志愿服務中有極為重要的價值,因而也出現了多渠道傳播現象,主要包括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網絡傳播四類。其中,人際傳播是通過個人對個人的方式進行,包括面對面的交談、書信往來和電話聯系等,若涉及人員數量比較多,就屬于群體傳播,如座談會、演講、茶話會和舞會等;組織傳播是以組織為單位進行內外部的傳播,對內的如會議、通知、報刊等,對外的如慶典、公益活動等;大眾傳播是借助現代化媒介進行傳播,包括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電影等;網絡傳播是借助互聯網進行傳播,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借助不同渠道和技術手段,從范圍的寬度和接受的頻率較好地達到了傳播志愿服務精神的目標。
第三,在志愿組織合規有效建設上,出現合法化、分類化、規范化和創新化四方面特征。合法化涉及志愿組織包括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三類注冊法人,或是備案制的社區社會組織,這是常態化的合法進路過程;分類化是指志愿服務按服務過程、內容可分為專業化和非專業化服務兩種,專業化指稱有某項專業知識技能或獲得專業資格的人提供服務,如專業社工師、心理健康、支教、法律援助等,與之相對,非專業化服務是指技術含量較低的一般性服務活動,如小型活動中的后勤保障工作;規范化指的是志愿組織根據章程建立健全各項管理制度,完善決策、執行、監督制度和議事規則,建立科學的法人治理結構健全信息公開的機制和方式,拓展有效、廣泛的信息公開渠道,主動接受登記管理機關、業務主管單位和社會各界的監督,定期開展基層培訓、專業培訓和組織者培訓;創新化意味著改變志愿服務組織社會團體法人、民辦非企業單位法人、基金會法人等單一法人的形式,打造“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公司”的多法人結構,嘗試用組織結構調整和商業運作模式來為志愿服務贏得更多的市場資源和更強的社會支持。
第四,在志愿服務模式高水平優化上,在人員、組織和服務等多層面予以持續提升。從人員的層面來看,旨在提高志愿者價值觀念、行為規范的高質量,凸顯志愿組織服務特殊品質;從組織的層面來看,包括志愿組織結構高質量、體系高質量、行為高質量、功能高質量、品牌高質量和影響力高質量等意涵,注重將志愿組織提升到一種與中國式現代化相匹配的程度;聚焦志愿服務層面,它的高質量發展體現在對志愿服務項目高質量、行為高質量、人物高質量、傳播高質量、技術高質量和效益高質量等方面綜合推進,目標在于提高志愿服務的參與度和社會滿意度。
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前景分析
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下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受到哪些因素影響,哪些因素是最為關鍵的,應怎樣去踐行?這值得人們長期關注和重視,目前考慮的因素主要包括三個層面,即主體層面的人人參與、技術層面的數字化發展以及效果層面的專業、規范和創新水準。
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下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需要在主體層面實現人人參與。志愿服務本身具有較強的社會屬性,是生發于一定社會土壤的產物。因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下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應吸引更多人群參與,構建人人參與下的志愿服務格局,這種較為理想的志愿服務模式,符合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下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要求。
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下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應該在技術層面與現代慈善業態和現代數字技術融匯一體。以慈善信托為代表的現代慈善業態與“兩微一端”為特征的現代數字技術實則是志愿服務從傳統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此基礎上促進志愿服務質效提升,更好地讓民眾感受到志愿服務所帶來的溫暖。
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下志愿服務高質量發展在效果層面需要與國家發展戰略和地方建設訴求緊密結合,突出專業、規范和創新水準。這意味著志愿服務應在專業、規范基礎上勇于開拓創新,以高質量為標準,為中國式現代化貢獻自身的智慧與力量。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特聘教授、上海市志愿者協會理事、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公益發展研究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研究員。
作者:徐家良
編輯:王宛藝
責任編輯:陸益峰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