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聚德巨虧,這事我有責任,對不起,我確實好久沒吃鴨子了
北京全聚德烤鴨店,中華老字號,在國內提起烤鴨,全聚德的名號那是杠杠的啊,絕對的金字招牌啊。坊間有說法,您到北京來,不到長城非好漢,不吃烤鴨真遺憾。這里說的烤鴨就是指全聚德的烤鴨。您瞧見沒,這全聚德跟長城都并列了,可見它的受歡迎程度。不過,話說回來,那都是早年間的事了。近日,有報道稱全聚德已經連續虧損三年了,一年凈虧超2.7億元。按照全聚德268元一份鴨子算,這是虧了近1000000只鴨子啊。烤鴨不香了嗎?
話說還是在清朝同治爺那會兒,京城有家叫便宜坊的烤鴨店生意極好,有個叫楊全仁的生禽販子腦瓜靈光,不甘心一直擺攤賣雞鴨,于是在他45歲的時候盤下了一間名叫“德聚全”的干果鋪子,創建了全聚德烤鴨店,并請當時在書法上頗有造詣的錢子龍秀才,書寫了“全聚德”大字,制成金字匾額掛在門楣之上,還重金請來了曾經御膳房的孫師傅,運用了與傳統燜爐烤鴨不同的掛爐烤鴨技術,爐身高大,爐膛深廣,邊烤變賣,關鍵是有宮里師傅的背書,加上掛爐烤制的鴨子外形美觀,豐盈飽滿,色澤艷麗,皮脆肉嫩,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在京城贏得了“京師美饌,莫妙于鴨”的美譽,一時風頭蓋過便宜坊。
楊全仁去世后,原全聚德二掌柜山東人李子明成了全聚德新掌門。清末年,吃烤鴨已經成了最有面兒的時尚玩意兒,以至于“親戚壽日,必以烤鴨相饋”。而登門拜壽,拎著烤鴨不甚方便,而且如果不及時吃容易變味。于是,李子明發明了鴨票子,就像我們今天的提貨單。于是乎,北京城里人們逢年過節登門拜訪時,便會相互饋贈全聚德的鴨票子,既輕便又體面,不用再帶著油乎乎的鴨子了,而收禮者可以隨時拿著鴨票子到全聚德現烤現吃,這在當時十分流行,全聚德也因此生意越發紅火。
全聚德這百年老店,歷久不衰,甚至在解放后還得到了在人民大會堂及釣魚臺國賓館服務的機會。1949年10月16日,毛主席招待蘇聯來賓就是用的全聚德烤鴨,這也是全聚德第一次被端上國宴。我們敬愛的周總理更是全聚德常客,共27次在全聚德招待外賓,甚至還親自將全聚德烤鴨推向全世界。
全聚德能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離不開一代又一代全聚德人的不懈努力和獨特的經營方式。那今天,全聚德是咋了,烤鴨不香了嗎?連虧三年!當然了,不能按前文說的虧了多少只鴨子算。全聚德早已在90年代初成立了北京全聚德烤鴨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7年在A股成功上市,從一家國有餐飲企業轉變為公眾上市公司。
那全聚德為啥虧損了呢?全聚德在年報中坦言:最近一年審計報告顯示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存在不確定性。
唉,一聲嘆息啊!年報咱老百姓看不懂,但現在全聚德烤鴨店似乎越來越抓不住我們老百姓的胃了,這個我們是有體會的。在北京,您隨便問問,現在去全聚德吃飯的基本都是外地人,老北京人幾乎都不去全聚德了,老北京人想吃烤鴨了就在家門口整半只。現在去全聚德的都是圖全聚德名氣,然后去了后很多表示:“就嘗嘗,以后也不會來了,感覺味道一般,服務一般,價格太高,有被宰的感覺。”當初全聚德是為了做讓咱老百姓吃得起的烤鴨,而現在全聚德烤鴨翻了幾十倍,還要收什么服務費,關鍵是味道真一般,那哪能賣得動啊,虧本是應該的。
說起來都是眼淚。您發現沒,全聚德匾額上的德字少了一橫。
話說全聚德創始人楊全仁請錢秀才題寫全聚德匾額時,故意讓秀才少寫一筆,寓意是做生意心上不能安上一把刀,要安心干活,踏實做好鴨子。全聚德,百年老店,老本吃的也差不多了。希望全聚德不忘初心,早日復興。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