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超旺”小長假透視新消費活力之源
去電視劇《狂飆》拍攝地江門吃一碗豬腳面,在西遞、宏村體驗賞皖南水鄉、徽派建筑……這個“五一”假期,朋友圈里的曬圖大賽高潮迭起,透出濃濃暖意。
商務部數據顯示,2023年“五一”假期首日,居民出行意愿強烈,消費熱情高漲。其中,全國重點零售和餐飲企業銷售額同比增長21.4%。消費的升溫背后是“動起來”的人潮,美團數據顯示,假期前三天,全國景點門票訂票量實現翻倍增長,該平臺上異地用戶消費占比相較2019年提升約10個百分點,長線出行的住宿訂單量較2019年增長超40%。
一個個具體的數字和消費場景,折射出旅游市場的活力。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一季度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4922億元,同比增長5.8%,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6.6%,重回三大需求中拉動經濟增長的最主要因素。正是在這股消費提振勢頭下,全國旅游行業迎來了五年來的最旺“五一”,美團數據顯示,假期前三天,全國生活服務業線上日均消費規模較2019年同期增長133%。
除了強勁的數據,一些新趨勢也頗為值得關注。比起早些年熱門景點打卡的急行軍式旅游,不少游客選擇在飽覽自然風光同時體驗新潮流;而憑著燒烤出圈的淄博更是以“味蕾游”成了新晉網紅打卡地……可以看到,獨特的體驗、新奇的感受和旅行的舒適度成了消費者在假日里旅游、休閑的重要考量。
這一變化也被視為消費需求與市場的“雙向奔赴”。從供給端來看,過去三年酒店、餐飲等服務消費行業受到明顯沖擊,在疫后修復的“窗口期”,市場主體圍繞促消費可謂新招頻出。除了單純的促銷、團購,越來越多的線下實體店在美團等線上生活平臺和內容平臺上捕捉潮流趨勢的變化,并借助平臺提供的線上門店展示、綜合賦能等服務來鎖定客流、挖掘新的業務增長點。從需求端來看,小長假效應疊加促消費政策持續發力,先前被壓制的消費需求迅速釋放,與此同時線上生活平臺的推薦和社交平臺分享的傳播效應下,新玩法迅速成為新潮流,進而激活了更多消費需求。
當然,要讓假日經濟動力轉化為長期消費潛力,還應在改善消費條件上做更深、更具挑戰性的工作。從更長周期來看,國內消費的提升取決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和對未來穩定收入預期的確定性,提振消費必須要靠深化改革。我們要抓緊當前的窗口期,通過經濟體制改革和完善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等一系列力措,以市場主體穩帶動經濟活,以經濟活帶動消費熱,形成正向循環。
市場的暖意源自消費需求的自然增長,源自生活服務業線上滲透率顯著增加帶來的助推效益,更源自中國經濟強大的韌性和潛力。隨著促進消費系列政策措施落地顯效,線上服務平臺與線下實地店鋪的緊密聯動,期待新消費、新體驗帶來的新市場進一步激發新活力,推動釋放出更多消費潛能,為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大力量。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