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產帶鏈 以鏈興城,常熟擘畫汽車產業創新集群高質量發展藍圖
長江之畔,千帆競發。400多家整車及零部件企業齊聚虞城,朝著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方向,以數字賦能、創新驅動、集群發展,昂首前行。
去年,全市汽車產業創新集群實現營收超1500億元,占蘇州全市汽車產業創新集群的30%。他們中既有豐田等23家世界500強企業子公司,也有馬勒等48家汽車零部件一級供應商,還有在本土成長起來公司等。
一產帶一鏈,一鏈興一城。從整車項目落地到全產業鏈集聚,從傳統零部件生產到新賽道轉型發力,從單打獨斗到延鏈補鏈強鏈,從“科創之花”到“產業之果”,常熟前瞻布局,打出“全”“轉”“延”“攀”四手牌,牽頭引領蘇州市汽車產業創新集群在快車道上疾馳。
全鏈條布局打造優勢產業
在整車企業的輻射帶動下,常熟汽車產業迎來發展黃金期,一大批汽車零部件企業扎根落戶,涵蓋動力系統、控制系統、智能座艙(內飾系統)、智能網聯(汽車電子)、車身系統、底盤系統6大門類,傳統燃油車、新能源汽車、氫燃料電池、智能網聯汽車測試和通用部件6大領域,逐步形成了完備的產業梯隊和上下游循環體系。
轉型升級競逐新賽道
中國汽車工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53年。作為一個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常熟企業不等不靠,在轉型升級的激流中奮勇向前,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常熟汽飾集團專注于汽車內外飾零件的模塊化產品研發、設計、制造、銷售以及模檢具和自動化裝備的開發、制造,去年實現營業收入近百億元。今年,常熟汽飾集團全資子公司常熟常春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的常春工廠還上榜江蘇省5G工廠名單。
領軍企業,大步前行,300多家中小企業,不甘落后,主動適應新形勢,以轉型升級踏上高質量發展浪潮。
補鏈延鏈強鏈鍛造產業韌性
產業鏈供應鏈是經濟運行的重要基礎,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競爭力,對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塑造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具有重要意義。
某款國產新能源滿電滿油的極限續航達1442公里,半小時直流快充快速補電80%。極致的電芯性能背后,獨家配套的是江蘇正力新能電池技術有限公司研發生產的高能量密度、高功率電芯及PACK電池包。
抓住培育鏈主型企業這一產業鏈的核心,常熟正以一個個鏈長串起一家家企業、一條條產業鏈,統籌要素資源、解決困難問題,不斷延伸產業鏈深度、拓展產業鏈廣度,推動產業鏈高質量發展。
三電系統,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常熟匯集了“三電”企業104家,動力系統總產能超30GWh、占蘇州總產能87%,在動力電池材料生產領域形成了江蘇省較具特色的氟化工園區。
科創制造融合賦能勇攀高峰
攀高逐新,始終刻印常熟在基因里,流淌在常熟的血脈里。
創新是攀上發展高峰的第一動力。常熟深知其意,深明其理,近年來推動創建了國家汽車零部件特色產業基地、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等4個與汽車零部件相關的國家級示范基地,中國智能車綜合技術研發與測試中心、中國汽研氫能測評技術創新中心等15個重大科技創新平臺,亨弗勞恩輕量化復合材料研究院等63個企業研發檢測創新平臺,著力構建了產業創新基地、公共創新平臺、企業技術中心有效協同的產業創新載體體系,創新鏈、載體鏈實現融合,進一步激發創新活力,引領推動產業發展。同時,設立總規模100億元的中金上汽汽車產業基金,主要投向汽車、零部件和汽車后服務等相關先進制造領域以及芯片、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等科技領域,滿足產業鏈企業金融需求,以金融賦能產業高質量發展。
久久為功,必有回響。政企合力下,全市汽車產業研發營收比達3.08%,技術人員超7600人,規上企業實現“智改數轉”全覆蓋,工業互聯網應用率達100%,科創制造融合初見成效。
近日,本市出臺《常熟市深化科技創新與先進制造融合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6)》,圍繞科創制造融合這一主題,通過創新資源和產業稟賦差異化布局推動五大融合,讓更多“科創之花”結出“產業之果”。
科技、人才、資金、載體,四位一體的創新生態已然形成,在專項政策的指引下,為企業攀升不斷注入“四鏈融合”強大動力,實現科創與制造深度融合、產業發展與企業創新雙向奔赴,讓高地成為高原,高原成為高峰。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