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09號,威馬汽車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被申請破產重組,而申請人是威馬自己。風險信息顯示,威馬汽車存在 20 多條被執行人信息,被執行總金額超 1 億元。另外,據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開網顯示,威馬汽車在9月27日新增一則股權凍結信息:被執行人為蘇州威馬智慧出行科技有限公司,凍結股權數額為60億元,凍結期限自2023年9月27日至2026年9月26日,執行法院為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不過據知情人透露,威馬的老大沈暉,目前仍身居海外。汽車和人,至少有一個能跑。但沒想到先跑出去的,是人。9月10日,沈暉發博稱“這周出差去了慕尼黑,然后紐約。好事多磨,靜待花開”。早在6月29日,威馬汽車集團就曾因“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義務”,被列為失信執行人,沈暉被限制高消費。該案件涉及金額僅1.4萬元。目前,沈暉的限高令已被撤銷。與此同時,有威馬前員工透露,“威馬汽車辦公樓早已沒什么人了,大家陸續離開了。”從圖片來看,威馬的辦公室一片狼藉,遍地都是辦公垃圾。另有一名威馬汽車前市場業務負責人也表示,自己從威馬汽車離職一段時間了,“那家騙子公司和我沒關系了。”此前,威馬資金一度吃緊,深陷裁員、降薪停薪、停工停產、欠租等負面。2019年-2021年,其歸母凈利潤分別虧損44億元、51億元及82億元,共計虧損174億元。截至2022年3月,賬面現金僅有36.78億元。今年以來,威馬多次喊出復工復產的口號,并透露了出海、與領軍企業合作狂攬訂單等消息。一家車企的衰落,一定是從銷量滑坡開始的。從去年開始,威馬的銷量就已經非常慘淡了。據乘聯會數據顯示,2022年,威馬汽車全年銷量不到3萬輛,僅29450輛,同比下降33.3%。到了2023年,每月銷量更是只有兩位數,榜單上都找不到了。產品差當然是主要原因:主售的兩款車型EX5和EX6。跟同期崛起的“蔚小理”三家相比,威馬的產品像是落后了一個時代。例如:全系前驅單電機的動力總成,通鋪“指紋收集器”且毫無設計感的塑料內飾,豎放的中控屏,油改電味道很足的車頭前置充電接口,以及在15-20萬的價格區間,實際續航卻不足300公里,等等。這些產品設計和配置,看不出威馬對當前市場有任何認知與危機感,反而處處都像是這家企業走向衰落的印證。除了產品以外,威馬在運營、財務、管理等方面的積患都非常嚴重。意識到問題的威馬,在今年年初開始了一系列的出海自救操作。今年1月初,港股上市公司Apollo出行宣布,旗下子公司將收購威馬汽車,并由Apollo出行向威馬控股發行新股。但最終由于“全球市場動蕩”的原因,收購被終止。就這樣,威馬的第一次“借殼上市”計劃失敗了。隨后在今年9月,威馬汽車宣布與集兆嘉智慧重工集團達成戰略合作。雙方計劃重組威馬汽車開曼境外公司,發展新能源商用車服務生態相關業務,對標特斯拉 Cybertruck。9月11日,人人網旗下的開心汽車,也宣布和威馬汽車簽署并購意向書,計劃發行新股并購其股東持有的100%股權。沈暉在海外也許一直沒閑著。正如他本人發博所說,為了讓威馬活下去,他在“像牲口一樣活著”。

盡管威馬一直在掙扎,但破產重組的消息一出,威馬今年以來的一系列出海自救計劃,應該是徹底泡湯了。威馬的失敗,內因一定占大頭。但目前,國產新能源市場競爭激烈之程度,如同絞肉機,也是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