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友閑話丨文物商店的前世今生
隨著收藏全民化,如今的收藏市場逐漸升溫,收藏渠道頗豐,甚至有點“亂花漸欲迷人眼”的味道,在眾多收藏渠道中,唯有國有文物商店依然屹立不倒,每年各大型拍賣會定期為國營文物商店舊藏設立專題,藏品也備受追捧,國有文物商店在收藏圈心里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內拍賣市場還未形成時,文物商店是普通民眾進行收藏的重要來源,能合法交易文物的也只有文物商店,正如老藏家黃先生說的:“當年文物這些東西只有文物商店敢買賣。”文物商店是民間最早的文物流通渠道,一般都屬于國營的形式,由專家把關篩選,把認為可以賣的文物放在文物商店出售,對國家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由文物商店售出的藏品,古玩行內稱為“庫出”,在老古玩人眼中,可謂是“來源明確、傳承有序”的代名詞。不少市場行家早年都“混跡”于文物商店,例如上世紀90年代初,撿漏大王馬未都一有空就去逛文物商店。在市場上,有文物商店老標簽的拍品也往往更容易受到認可。
我國的國有文物商店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獨特產物,現在的國有文物商店,就有許多成立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如上海古玩總店(1958年成立)、北京市文物商店(1960年成立)、廣州市文物總店(1960年成立)、天津文物公司(1961年成立)等。改革開放以來,文物的經濟價值日益顯現,民間收藏興起,各地涌現出許多古玩市場。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文物經營權由過去的國有文物商店獨家經營,開放給民間文物藝術品市場,各類古玩市場和網絡拍賣平臺興起,文物經營多元化格局逐步建立,文物商店在古玩圈的地位也不再一家獨大。但在老古玩人眼中,文物商店依然飽含著美好的青春記憶,充滿了各種傳奇和故事,這些故事不僅展現了古物的魅力,也反映了藏家們的智慧與情懷。
為了適應新形勢和環境,爭取新發展機會,國有文物商店或主動或被動地進行了探索,改革方向大致可分為5類,即改制、合并、維持、轉企和注銷。
組建新單位:成立文物交流中心、信息咨詢中心和博物館,增加新的社會服務職能。如2001年,中國文物流通協調中心(中國文物商店總店)更名為中國文物信息咨詢中心,其文物商業的行政管理職能完全撤銷。
并入博物館:一些國有文物商店與博物館合并,保留原職能,成為博物館一個常設部門。如:河南省文物商店、浙江省文物總店、山東省文物總店、江蘇省文物總店、重慶市文物商店、武漢市文物總店、景德鎮文物店等均并入當地博物館。
保留原有體制:一些國有文物商店仍未改制,保留原有經營模式。如上海市文物商店、江西省文物商店、甘肅省文物商店、西藏文物總店等。
改制轉企:由原來的國有經營型事業單位轉為企業。如蘇州市文物商店、無錫市文物商店、常熟文物商店等。
倒閉或注銷:一些資源有限、經營不利的商店陸續被注銷。如江西省吉安市文物商店、江西省新余市文物商店、深圳市文物商店等。
也有部分文物商店重組或者成立文物藝術品拍賣公司,如南京十竹齋拍賣有限公司、四川翰雅拍賣有限公司等。還有一些文物商店繼承了歷史悠久的老字號,在新時代開啟全新發展,例如北京的寶興隆,清咸豐二年(1852年)成立,距今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歷經歲月變遷,最終由東方金典集團增資強化,恢復經營,成為全國連鎖的文物商店。老字號與文物商店的巧妙結合,使得百年品牌特色更加濃郁。
文物商店的起源可追溯至上世紀六十年代,其發展緊密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從計劃經濟時代的專營單位,到逐步放開市場、允許私營參與,文物商店的演變見證了中國經濟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單一走向多元的歷史性跨越。其起源、發展、改革,是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真實寫照,是時代的縮影,展現了國家對于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堅定決心與不懈努力。
如今的文物商店,在新時代肩負起了新的文化使命,它們不僅是文物的交易平臺,更是文化傳播與教育的窗口,以及文物專業人才培養的基地,為促進文物市場健康可持續發展發揮中堅力量。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