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國首席畫師”劉宇一:描繪良宵盛會 傳遞人民心聲
84歲的畫家劉宇一被譽為“共和國首席畫師”,在他創作的眾多影響廣泛的紅色經典油畫中,最令他難忘的,是在17年間三次創作的《良宵》。自1979年首次亮相畫展,《良宵》問世已四十多年。這幅被毛主席紀念堂永久珍藏的畫作,以對一個時代、一代風范的記錄永遠載入中國美術史冊。
“孩子都有母親,我的藝術也有母親,她就是祖國和人民。我想通過我的畫把自己的心聲表達出來,那就是期盼祖國日日祥和、夜夜良宵。”——劉宇一(攝影:李宏藝)
傳遞“人民盼良宵”的心聲
1956年,16歲的劉宇一從南京赴北京的中央美術學院附中求學,走上學畫之路。這段求學時光里,新中國成立后的安定團結和人民幸福的生活,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十年動蕩結束后,人心思定,劉宇一萌生了創作一幅油畫的想法。上初中時,有一篇課文讓他印象深刻: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個中秋夜,在中南海懷仁堂,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與各界、各階層、各民族人士共度佳節,毛澤東與詩人柳亞子詩詞唱和,其中柳亞子言“良宵盛會喜空前”,被傳為佳話。劉宇一想要畫出那次盛會,傳達出“人民盼良宵”的強烈心聲。
這將是一幅場面恢宏、人物眾多、熱鬧非凡的巨型油畫。在當時,很多人不敢,也不想畫這類題材。聽說了他的想法,很多朋友勸劉宇一打消念頭,認為這是個吃力不討好的活兒。“第一,要畫出來太難了,這么多人物,你把握得了嗎,能畫得像嗎?第二,畫好了往哪兒擺?”巨大的現實困難擺在劉宇一面前。
此時劉宇一想起,在中央美術學院附中求學時,曾與幾位同學一起拜訪過油畫《開國大典》的作者董希文,董先生提到毛主席看完《開國大典》原作后曾高興地說:“是大國,是中國。”這六個字深深印在了劉宇一的腦海里,“大國”“中國”這四個字成為主導他藝術道路的創作密碼。1979年是新中國成立30周年,劉宇一下定決心,一定要努力創作出與“大國”“中國”相稱的畫作來,他想以一幅《良宵》向祖國獻禮。
最初想用舊床單當畫布
萬事開頭難,按照劉宇一的構想,畫面中有一百多位人物,要表現如此多的人物,需要的畫布很大。此時,在廣西人民出版社工作的劉宇一每月工資只有42元,愛人李瑞眉的工資僅37.5元,每月除了維持家庭日常開支,還要寄10元給父母。這讓夫妻倆沒有能力買合適的畫布和好的顏料。
劉宇一琢磨著用舊床單當畫布,“在床單上刷上牛膠打底,再上利得粉和光油,普通的床單才能掛得住油彩。”但布料畢竟不夠結實,不是理想的畫布。這時,妻子的同學何平給他出了主意:當時桂林國賓館的經理叢紹全是個愛畫之人,可以請他提供畫布和顏料,畫完后把作品送給桂林國賓館。桂林國賓館為他提供了一塊長6米、寬2米的畫布,解決了他的食宿,并為他報銷從廣西到北京查找資料的路費。
劉宇一前往新華社直屬的中國圖片社,查找到一些歷史資料圖片。他還跑到圖書館,查詢了許多人物的圖片。為了省錢,他住在北京宣武門附近的一處地下室里。1979年8月,劉宇一回到南寧著手創作《良宵》,他爭取到廣西人民出版社領導的支持,單位給他放假一個月,讓他專心創作。時值酷暑時節,劉宇一在桂林國賓館的禮堂前廳廢寢忘食地創作,房間里沒有空調,他全然忘記暑熱,忘我地在畫布上揮灑著內心的激情。
在新中國成立30周年到來之際,《良宵》正式完成。整幅畫展現了新中國蒸蒸日上、民族團結和睦、人民幸福安康的祥和景象。1979年10月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青年聯合會為劉宇一舉行個人畫展,展覽一個月迎來了1.4萬余名觀眾。1980年4月,廣西人民出版社將《良宵》以單張年畫形式出版,首發20萬份,緊接著很多雜志也開始刊登《良宵》。一時間,《良宵》在全國產生廣泛影響。
油畫《良宵》。
群眾來信讓他感動不已
1981年,來自浙江樂清的70歲漁民王承基走遍當地書店求購《良宵》印刷品無果,寫了一封信寄給廣西人民出版社,在信中他匯了三角錢,希望可以買到這幅畫的印刷品。這封信被出版社轉交給劉宇一,信中的鼓勵與支持讓劉宇一倍感溫暖。劉宇一很快給王承基回了信,寄去《良宵》印刷品,并退回了老人寄來的錢。
故事到這里還沒有結束,五年后,劉宇一全家路過樂清,特地趕到王承基老人家中。王承基十分激動,熱情接待了遠道而來的劉宇一一家。劉宇一對王承基說:“你欣賞這幅畫,等于給我頒發了一枚獎章,為了表示對你的感謝,我來給你畫一張畫。”劉宇一為老人當場畫了一幅素描,并贈給他自己隨身帶來的一幅《牧牛圖》。
《良宵》后來又進京展出,不僅觀展人數創紀錄,也引發了各界人士的共同關注。劉海粟以“一管擎天筆,千秋動地歌”評價劉宇一的畫作,丁玲稱劉宇一的畫為“洋溢著對生活和時代的熱情”,“具有可以傳世的文獻價值”。不少老一輩革命家也前來參觀,并給予高度評價。
完成《良宵》(一稿)后,劉宇一意猶未盡,1983年他又創作了兩米長、一米高版本的《良宵》(二稿)。1992年,應毛主席紀念堂邀約,劉宇一為毛主席100周年誕辰再次創作油畫《良宵》。在近一年的時間里,劉宇一夜以繼日、精心創作,最終完成了長12.26米、高3.5米的巨幅油畫《良宵》(三稿)。這幅《良宵》根據毛主席紀念堂高大寬闊的墻體量身定制,成為最大尺寸的《良宵》,被毛主席紀念堂永久收藏。
劉宇一創作《良宵》(三稿)。
時代與民族是他創作的經緯
“以時代的經、民族的緯,織出壯麗的美術史潮。”這是法國著名評論家丹納在《藝術哲學》中的一句話,也是劉宇一始終踐行的理念。在他看來,藝術家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定要抓住你認為最重要的,感受最強烈的東西,我覺得我所生活的時代是最重要的。”
《良宵》的成功,極大地鼓舞了劉宇一繼續主題美術創作,他用油畫記錄共和國的發展,創作了大量史詩巨作,謳歌中華民族的歷史,形成了中西合璧、雅俗共賞的藝術風格。他的多幅鴻篇巨制都被陳列在重要場所,如天安門城樓的《開國盛典》《人民萬歲》《祖國萬歲》,人民大會堂的《偉業千秋》《京華盛景》,全國政協禮堂的《初春》等。
劉宇一說,畫出具有中國氣派,體現大國胸襟的作品,是自己這代畫家的使命。“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中華民族這樣一個偉大的民族,應當產生與她的歷史和文明相稱的鴻篇巨制。但巨制不可能從天上掉下來,這就需要一些能下苦力勞作的人,我愿意做這樣的人。”
如今,84歲的劉宇一正在帶領團隊創作一幅反映百年中國巨變的畫作,以數百米的恢宏畫卷展現新中國走過的艱苦卓絕而波瀾壯闊的歷史。在記錄時代的藝術道路上,他有一顆永遠不知疲倦的心。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