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暑期檔電影:話題性、中國風與類型融合
話題性、“中國風”與類型融合
——2023年暑期檔電影創作觀察
作者:孫力珍
2023年暑期中國電影市場票房呈現井噴之勢,拋開亮眼的票房數據,暑期檔本身也展現出許多值得探討的文化現象。首先,以強話題性引領了現實題材創作,《消失的她》《孤注一擲》《八角籠中》等影片都是代表;其次,對中國傳統文化題材進行現代性闡釋,呈現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銀幕影像序列,如《長安三萬里》與《封神榜:朝歌風云》;同時不可忽視的是,在超級暑期檔的背后,中國電影市場及其創作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喜劇題材電影闕如且受關注度不高,如王一博、黃渤主演的《熱烈》(喜劇+競技體育),打懷舊牌的《茶啊二中》(喜劇+青春),以及關注教育問題的《學爸》(喜劇+家庭)等影片表現差強人意。
現實題材引爆社會話題
現實題材創作應當跟蹤現實的流動,把握時代的總體精神狀態,及時反映現實生活中的矛盾或社會心理中普遍關注的問題。在今年的暑期檔電影中,出現了多部具有很強話題性的現實題材影片。相較于傳統現實題材影片而言,這類強調話題性的現實題材影片更加貼近當前社會中容易引起話題的題材,即影片內容注重展現當下現實熱點,通過自媒體短視頻傳播持續預熱,一經上映更易引發廣泛討論。
從2023年暑期票房前6位的電影來看,有多部作品是取材于現實事件,如《消失的她》以“殺妻騙保”的真實案件為基底,探討兩性話題;《孤注一擲》則聚焦緬北詐騙套路,將全民反詐進行到底;王寶強執導的《八角籠中》則取材于2017年轟動全國的“格斗孤兒”真實事件。與傳統現實題材對電影的現實觀照性不同,上述影片在不同程度上雜糅了懸疑、驚悚、犯罪等元素,形成了極具話題效應的影像內容,也以奇觀化配方為觀眾提供了一種短暫的、瞬時的感官刺激,形成了某種“話題性現實題材電影”。
實際上,現實題材電影引爆社會話題并非偶然,2018年《我不是藥神》就引發了大眾“看病難”的話題。相較于《我不是藥神》,2023年的現實題材電影的話題性更具情緒感染力,如《消失的她》通過“殺妻栽贓”“女性幫助女性”等話題,以女性議題串聯當下社會熱點事件,觸動觀眾的情感共鳴,在宣發團隊的策劃下,《消失的她》屢屢登上熱搜話題榜。據統計,該片購票觀眾女性高達76.6%,而“帶戀愛腦閨蜜看《消失的她》”一度成為社交話題。《孤注一擲》則精準地聚焦社會反詐宣傳,揭秘緬北詐騙團伙的運作機制。相較于前兩者的強類型化設定,《八角籠中》以“底層敘事”邏輯形塑現實社會邊緣群體的真實生存狀態,除了立足“真實事件”的話題性,更在于王寶強在片中所展現的真實與真誠。
除了影片內容展現出的話題性,短視頻平臺的加持,也展現了話題電影的流量帶動能力。根據《第4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短視頻用戶規模及使用率分別高達9.3415億人、90.5%。短視頻對電影的解構與重構無疑是顛覆性的,其對《消失的她》《孤注一擲》中電影精彩片段的截取及再解讀,或是通過同類話題的視頻內容延伸影片中的話題等方式,都成為吸引人們走進影院一探究竟的重要推力。
現實題材電影引爆社會話題效應,雖然促進了電影的票房攀升,也使得電影的價值更加具有現實意義。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警惕,如果電影所呈現的話題遠遠大于電影的藝術價值時,電影本身還剩下什么值得我們探討?即是說,雖然話題現實題材電影觸動了觀眾敏感的社會神經,但如果其創作根基并不牢固,且帶有一定的瞬時性,那么就很難使影片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具有更強的現實穿透力和恒久的藝術價值。
“中國式”銀幕想象力的技術表達
如果說現實題材電影依靠強話題性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那么,2023年暑期檔憑借電影本身成功出圈的國產電影無疑是《長安三萬里》和《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這兩部影片分別依托中國傳統詩歌文化、神魔小說,創造出中國式的銀幕想象力。
在中國式的銀幕想象中,有兩點值得我們注意:首先是數字技術真正地融入到了中國傳統文化表達當中,并展現出具有當代價值的影像審美經驗;其次,在技術大膽創新的過程中,創作者也開始深入挖掘歷史中人物生命軌跡與情感結構,不再流于展現奇觀化的影像。
在現代數字技術融入傳統文化的視覺表達方面,中國電影取得了持續不斷的進步,其中“追光動畫”的努力不容忽視——從《小門神》(2016)、《阿唐奇遇》(2017)到《白蛇·緣起》(2019)、《新神榜:哪吒重生》(2020),再到《白蛇2:青蛇劫起》(2021)、《新神榜·楊戩》(2022)、 《哪吒之魔童降世》(2022),“追光動畫”通過CG技術將中華優秀文化傳統進行可視化表達,制作出一系列優秀作品。《長安三萬里》作為該公司“新文化”系列的首部動畫電影,通過CG、動靜態3D動效、“云”計算等技術手段,精準地再現唐朝盛世,真實還原了觀眾想象中的盛唐氣象——如李白在經歷人生失意之后,于濟南悟道,隨后與高適、岑夫子等人在黃河邊吟誦《將進酒》的情景,影片以數字技術建構出李白遨游天地之間的恢弘景象,拓展了中國詩歌影像表達的審美廣度,令觀眾嘆為觀止。
不同于《長安三萬里》中的浪漫詩意想象,神魔電影《封神第一部》取材自中國明代神魔小說《封神演義》。如果說《長安三萬里》如唐詩一般帶有浪漫主義氣質,那么《封神榜:朝歌風云》就是典型的以細節取勝。首先,通過CG技術,更加逼真地制作了九尾狐妖、雷震子、黑麒麟等有生命力的數字角色,這些數字角色的突破在于其擁有豐富的情感和復雜的表演能力。其次,在美學風格上,《封神》在工業技術加持下,展現出對歷史細節的重視,重現了中國古代的建筑美學追求和藝術風尚。《封神榜》的美術設計是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美術設計獲得者葉錦添,在《封神第一部》中他以“元末明初水陸畫做依據,融合商周青銅器元素和宋人山水的美學風格,來創造屬于‘封神系列’的華夏美學”。
除了視覺設計上的創新,上述兩部影片還十分注重人物的歷史縱深感與性格復雜性。以往的一些創作者在對中國傳統歷史或神話人物進行還原時,往往缺乏細節編織,人物形象較為扁平。而《長安三萬里》和《封神第一部》卻對歷史人物的生命軌跡及其情感結構進行了重構。
如在《封神第一部》中,創作者對原小說中紂王、妲己的形象及其內在精神價值取向進行了現代性重構,如導演剔除了原著小說中“命數既定”“紅顏禍水”等封建思想觀念,將商王的邪惡、昏庸歸結到其膨脹的欲望與對權力的渴望。而在《長安三萬里》中,創作者在描繪盛唐畫面之外,更加突出傳世詩作背后的詩人,無論是大器晚成的高適,還是恣意灑脫的李白、杜甫等,輔以代表性的詩歌點綴,通過他們人生的低谷與巔峰、無奈與豁達,展現出盛唐氣象背后個體的得意與曲折。
青春、喜劇題材影片遇冷
2023年暑期檔中,現實題材電影成為票房贏家,基于傳統文化的動畫電影、東方神魔電影也相繼展露大好態勢。然而,曾經風靡一時的喜劇、青春片卻頻頻遇冷,不僅呈現票房頹勢,在口碑上亦反響平淡。大鵬執導的融合喜劇、競技的勵志影片《熱烈》,重現青春回憶的《茶啊二中》,“搞笑式雞娃”電影《學爸》,開心麻花出品的喜劇片《超能一家人》等,無論是在敘事還是在影像呈現上都中規中矩,未能出現“破圈”之作。
在過去幾年中,“喜劇+××類型”創造了多部成功之作,“開心麻花”團隊、大鵬等創作者,都曾以低成本喜劇“類型雜糅”的創作模式獲得過成功。然而在今年暑期檔中,無論是票房還是口碑,這類影片均呈現出明顯的頹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部分作品流于自我復制、拼貼,缺乏創新。如《熱烈》聚焦街舞競技題材,講述一群熱愛舞蹈的年輕人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備受阻撓,經過不懈的堅持與追求最終收獲成果的故事,影片在敘事策略上基本復制了2015年《縫紉機樂隊》的套路,雖有王一博這樣的流量明星、黃渤這樣的演技派,但也未能引發觀影熱潮。《茶啊二中》以動畫喜劇形式展現師生“身體互換”,借此緬懷逝去的青春,但過于老套的“身體互換”模式,并沒有深入到師生互換身體后的身份認知、性別認知及教育問題等話題,而是采取了懷舊的方式羅列小料,讓影片未能成為“爆款”。暑期檔口碑、票房雙失敗的代表當屬“開心麻花”出品的《超能一家人》,網友們戲謔地將其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含騰量”太低,實際上,該片失敗的根本原因在于敘事失控、表演夸張、角色過于扁平化,此外“開心麻花”團隊在題材和類型上難以突破瓶頸,類型融合混亂、同質化的作品難以讓觀眾買單等問題,也不容忽視。
喜劇電影不應該僅僅有感官上的快感,更應該是讓觀眾從中體會到豐富的社會意蘊和審美意蘊。然而,《熱烈》的勵志故事并不具有代表性和共情力; 《茶啊二中》的懷舊感因拼貼失去了對現實的回應能力,成為一場后現代主義的擬像狂歡;《學爸》雖然父親放棄“雞娃”,但并未就現實的教育問題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方案。因此,今年暑期檔喜劇電影技巧的普遍失效,其背后是喜劇內核的逐漸喪失——喜劇失去對現實的思考能力,進而難以與觀眾共情,應是其失敗的主因。
(作者系蘇州科技大學文學院講師)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