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輩的榮耀》書寫父輩榮耀 踐行生態文明
楊 夏
描摹時代、溫暖人心是影視工作者的責任。電視劇《父輩的榮耀》包含著我們回望歷史、啟迪當下的真心誠意。這部劇通過對以顧長山為代表的老一代林業人家庭生活軌跡的展現,希望在世間溫情與時代步伐的合奏中,呈現幾代人生活流轉與生態守護的交響。
《父輩的榮耀》原來的劇本是編劇趙冬苓到內蒙古自治區莫爾道嘎體驗生活之后寫的。以20世紀90年代的林業改革為背景,講述一個扎根特定年代、地域和行業背景的故事,如何讓今時今日的觀眾覺得可信可感?康洪雷導演帶領創作團隊,讓“真實”在嚴謹的細節里生長。從木屋村落等林區生活大場景,到供銷社柜臺等房里屋外細微處的道具,我們努力打造一個還原時代、區域與行業群體的多維真實場景。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塑造出有真實感的人物。懂事穩重的陳興杰戴著大毛帽子顯出幾分拘謹,奔波于山間林場的顧長山總是風風火火、“怒發沖冠”,角色的發型、妝容等細節都讓劇中人更具親切感和鄉土氣。
《父輩的榮耀》希望在極具生活感的氣氛里,將時代的機遇與顛簸、一代代林業人的奮斗與希望娓娓道來。在顧長山和那存花撐起的一片屋檐下,生活著七口人,建構出一種不依賴血緣維系卻仍有動人深情厚誼的家庭關系。陳興杰、梁鳳勤、劉自強都是顧長山工友的孩子,為生活所迫無處可去。日子并不寬裕的顧長山夫婦咬咬牙,為幾個孩子提供了溫暖的棲身之所。老林場人宋留喜是顧長山的師傅,像父親一樣由顧長山奉養在家。我們希望借這個大家庭的命運變遷,從伐林受限、營生難繼的失望,到潛心護林、重建事業的曙光,傳遞“盡管偶爾窘迫,但幾代人在一起生活就永遠熱氣騰騰”的價值觀,讓觀眾感受到在林海雪原和山間小屋里,總有歡聲笑語飄蕩,總在透露著希望。
不同于年代劇直接著眼“過去”的常規創作方式,《父輩的榮耀》以青年這一“未來”視角對父輩的人生展開回望,讓年代故事延展出與當下溝通的橋梁。對于以陳興杰為代表的新一代林場人來說,走出林區是他們的愿望,然而盡管山林之外有大好天地,最終他們卻在心中牽掛的召喚下重回故土。他們接過父輩肩上的責任,在故土重新扎根,用青春火把點燃舊日榮耀。當青年的理想與故土的未來兩個命題統一,如何將林下經濟發揚光大?如何讓“碳中和”利好家鄉?青年人交出了出色的答卷。
《父輩的榮耀》在CCTV-1黃金檔、騰訊視頻播出后,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從靠山吃山到綠水青山才是金山銀山,我們很榮幸通過影像故事講述了時代的變遷與觀念的革新,倡導了不忘父輩榮耀,踐行生態文明。
(作者為電視劇《父輩的榮耀》總制片人)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