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何以中國》以影像溯源歷史尋脈中華
■本報記者 王彥
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華大地山河錦繡,滋養了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并以國家形態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
中華文明能延續發展至今的內在脈絡是什么?這個文明古國強大的韌性與生命力從何時起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又是怎樣形成的?10月20日起,上海出品的大型考古題材紀錄片《何以中國》重磅首播,將立足“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的重大研究成果、最新發現,講述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形成和中華文明創生的故事,以影像溯源歷史、尋脈中華。
作為一部解讀“考古寫史”的紀錄片,《何以中國》不僅邀請到中國考古學泰斗嚴文明擔任總顧問、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秦嶺擔任學術總制片人,還集結了秦漢考古、夏商周考古、新石器時代考古領域的最強專家團隊。紀錄片人以考古人為師,就是為了通過全國性的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向觀眾描繪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和蜿蜒綺麗的脈絡。
當中國現代考古學已走過百年,這樣一部基于“考古寫史”的紀錄片有望助力我們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著力賡續中華文脈,堅定文化自信。該紀錄片由國家文物局和上海市委宣傳部指導、上海市文物局支持,上海廣播電視臺打造,每周五20:30在東方衛視首播、百視TV全網獨播。
在考古中觀史,厘清“多元一體”的流轉脈絡
自《何以中國》項目披露,創作團隊便面對一個大眾層面的疑問:與其他文物或歷史類紀錄片相比,它的獨特價值何在?
制作團隊的拍攝足跡中蘊藏部分答案:《何以中國》在2021年春天啟動拍攝,總導演干超帶領團隊跋涉近500天,走過全國230余個拍攝點位。其中包括西坡、二里頭、陶寺、良渚、石峁等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重點關注的遺址,也有甘肅四角坪遺址、河南宋國故城城墻考古發掘項目、浙江井頭山遺址二期、山西西吳壁遺址等尚未公開成果的最新發現。“我們記錄中國考古的珍貴時刻、重要發現,但《何以中國》并非一部‘考古進行時’的紀錄片,而是以考古學為立足系統性地溯源中華文明。”干超說。
放眼國內現有的考古相關紀錄片,多為點對點敘事,即從一處考古發現來挖掘這批器物背后的人與史,是歷史的斷代講述。而歷史類紀錄片則多以歷史文獻為依托,考古在其中只起到證經補史的次要作用。事實上,考古不僅是對物質形態文化遺存的挖掘,更是對其所承載的制度、思想、文明等非物質形態文化創造的闡釋。《何以中國》用八集、每集50多分鐘體量凝練的是——在考古中觀史,以考古資料展現出超越“上下五千年”、更為波瀾壯闊的文明形成歷程,厘清五千多年乃至萬年時空下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流轉脈絡。
在創作手法上,《何以中國》全片創造性地采用倒敘手法,從邁向一體化的秦漢帝國講起,隨后從上萬年前隨時間順流而下,探尋中國這個文明國家的根基、發源與早期形成和發展,以此嘗試回答“何以中國”這一歷史追問。《秦漢》《搖籃》《星斗》《古國》《擇中》《殷商》《家國》《天下》,這八集在時間上跨越萬余年;在空間跨度上,中國“千里江山”不同區域各具特色又相互交流融合最終抵達“多元一體”的文明格局,都將在片中一一呈現。
以第一集《秦漢》為例,從百年的中國現代考古成果出發,通過講述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串聯起秦漢時代的編年框架。片中按時間順序勾勒出秦統一六國到漢朝建立的王朝變遷。歷史的演進中,秦建立統一文字和度量衡標準,修建長城和直道來御敵,但也因濫用民力財力最終二世而亡;漢代注重文治化育民意的同時,還成功收復嶺南、抗擊匈奴,實現了大一統。統一而不斷強大的中國,正是從秦漢時代啟程,通過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建構起多元一體的文明,持續發展至今;也是在這一時期,“中國”這一概念作為國家名稱始現并沿用至今——《何以中國》以此為序章拋出問題:獨特的中華文明如何形成,秦漢之前是否有更早的中國雛形,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統是否可靠……引導觀眾在后續幾集中追隨考古學家的腳步,踏上萬年的時光旅程。
“透物見人”,建立跨越千年的情感鏈接
《何以中國》融紀實與影片再現為藝術整體,創新紀錄片的視聽語言。干超秉承點創作理念是“透物見人”——就是從故紙堆、遺跡叢、考古現場推演出歷史的細節,見到文物背后的人與社會及其演進的歷程。換言之,要讓文物“說話”,讓一處處考古遺址“活起來”,透過它們,來理解“何以中國”。因此,《何以中國》要展示的,不只是文物本身,更是文物所傳遞出的早期國家文明形態的形成、歷史長河涌動的方向,關乎“何以中國”的根脈所系。
具體來說,片中以大量的全國性考古成果和文物組合,通過影視化敘事,描繪更為具體有溫度的先人所處時代的社會面。比如紀錄片里出現的良渚玉器、殷墟亞長墓青銅器等,區別于博物館里看到的文物展陳,《何以中國》在拍攝中將文物按其所處時代的禮制、場景重新擺放,還原它們在歷史深處曾經的位置與功能;又繼而在演繹時由專業演員與攝制組復刻的道具“合作”,按考古考證,再現古代的社會風貌。
立足考古進行推演,“透物見人”的《何以中國》里不僅可見宏大的歷史進程,還可在具體的社會場景中見到一個個小人物。他們是在秦楚戰場互相扶持的兄弟士兵,是碌碌一生的敦煌驛站小吏,也是離家多年為國斡旋、盼落葉歸根的和親公主……這些不同身份、經歷的人跨越數千年時光走來,他們心底的家國情,何嘗不是沉淀在中華民族血脈里的基因,與今天的觀眾同頻共振。
讓具體的“人”來串聯浩蕩歷史,靈感源自考古人的深沉感觸。《何以中國》的撰稿專家組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李新偉說,作為一位長期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的考古人,他曾被許多人問及,研究中最深的感觸是什么,是不是重大發現帶來的驚喜。他答道:“驚喜肯定有,更多的是感動。讓我感動的有巍峨的石峁石城、精美的良渚玉器,但有時候,讓我感動的是一對夫妻的墓葬,或者是一個陶片上留下的一枚指紋。”現在,《何以中國》希望把如是感動傳達給觀眾。因為中華文明的形成,有波瀾壯闊,有金戈鐵馬,也有那樣的溫柔婉約、脈脈真情。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