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關于紀錄片的未來暢想,大咖共話非虛構影像的創新發展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實習生 王邵佳
從《舌尖上的中國》到近年來備受年輕人追捧的《人生一串》,從《我在故宮修文物》到《我在故宮六百年》,從《人間世》到在2020年登上熱搜的《中國醫生》……可以看到,美食、人文歷史、醫療等領域的紀錄片,至今仍有精品內容不斷誕生和走紅。還有近些年,《但是還有書籍》《又見三星堆》《眾神之地》《人生第一次》等不同題材作品亮相,以“黑馬之勢”獲得熱度和口碑。
3月30日,第十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在成都開幕。作為活動的重要活動之一,“打開紀錄+的未來想象 非虛構影像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在當日下午舉行,來自紀錄片領域的眾多大咖到來,共話當國內的紀錄片得到長足發展之后,非虛構影像如何在互聯網日新月異的變化和層出不窮的創新形態之中,去觸達更為廣闊的前景。
論壇現場
從體育、考古再到社會現實
2022年紀錄片聚焦各行各業
2022年,中國的紀錄片領域呈現出怎樣的發展趨勢,又有哪些紀錄片種類成為觀眾關心的話題呢?也許這一份《2022年度紀錄片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能回答不少喜愛紀錄片的觀眾的好奇。現場,新視點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紀錄片網負責人張延利登臺,解讀了過去一年紀錄片行業所擁有的變化。
“根據中國視聽大數據(CVB)年度統計,紀錄片穩居電視頻道播放量前三的節目類型,播出時長同比增加0.4萬小時。同時,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監管中心數據顯示,網播電視紀錄片連續三年呈增長態勢。”
張延利還說到,2022年紀錄片創作題材類型多元,不僅聚焦主題主線和國家重大戰略,更有關照社會現實,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書寫人民奮斗征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2022年是“冬奧年”,所以涉及北京冬奧會主題的網絡紀錄片有15部,網播電視紀錄片為20部。“紀錄片為北京冬奧會構建起多維度全方位影像檔案。比如《飛躍冰雪線》《從北京到北京》等作品,全面解密冰雪運動和冬奧會幕后故事,展現全民冬奧的精神面貌。”
當然,在體育領域之外,紀錄片在歷史文化領域的深耕,也頗受關注。據介紹,2022年全平臺上線歷史文化藝術類網絡紀錄片92部。其中《又見三星堆》等作品,以探源中華文明為題,樹立古代文明的發展脈絡。“還有《如果國寶會說話》,延續讓文物‘活起來’的創作理念,將古老文物賦予深層次時代意義。《不止考古·我與三星堆》等網絡紀錄片,用趣味性和互動性引領‘國潮’回歸。”
圓桌對話環節
紀錄片大咖齊聚
暢談爆款創作之道
《如果國寶會說話》《河西走廊》《人生第一次》《中國》……提到這些近年來獲得了不俗口碑的紀錄片,也許觀眾對這些名字都不會感到陌生。當天,這些收獲了高口碑、高熱度的紀錄片創作者也來到現場,分享了在創作中收獲的點滴故事,并對“紀錄+”內容創作與融合傳播的趨勢,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近年來,能看到央視與網絡共生所作出的努力。其中,全新推出短視頻播放模式,融合了新技術樣態,以輕松有趣的調性打造出了新時代的紀錄片風貌,創造出了《如果國寶會說話》《字從遇見你》《中國想象力》等多部作品。”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總導演徐歡說,為了讓紀錄片觸達更多人群,針對不同社交媒體平臺量身定做宣傳方案,讓紀錄片在全網平臺都有較高的播放量和彈幕討論量,并衍生出大量的閱讀筆記。“像五四青年節推出的《碼農的異想世界》,聚焦于程序員群體,形成了紀錄片的青春陣地。”
論壇中,特別運用了“非虛構”作為論壇的名稱,芒果伯璟負責人、紀錄片《中國》《河西走廊》的主創李東珅,通俗易懂地向大家講述了關于非虛構化的內容。“非虛構不只代表紀錄片,而是一種創作方式。而前段時間爆火的電視劇《去有風的地方》,里面的男女主就像希望逃離內卷化城市中的每個人,于是有了衍生紀錄片《心的尋找》的誕生,片中講述了三組中青年人突破自我的故事。“我們用一部紀錄片去挖掘了這部電視劇中非虛構的部分,并放大它。”
“我們在內容產出的時候,堅持年輕與創新。”嗶哩嗶哩紀錄片中心高級顧問朱賢亮這樣說。的確,說到對紀錄片抱有極高接受度的網絡平臺,不少人首先想到B站。在不少爆款紀錄片的背后,能夠看到B站的身影,而該平臺出品的紀錄片也更具“網感”和特殊性。朱賢亮舉例,例如《惟有香如故》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切入,將香與歷史人物結合,講述了幾段歷史傳奇。“與其說記錄不一樣的生活,不如說是不一樣的記錄生活,在相同與不同中追求突破發展創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歷史人物,紀錄片,人生第一次,如果國寶會說話,北京冬奧會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