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國慶小長假的服務區“搶樁大戰”
服務區“搶樁大戰”依舊 9月29日,長假第一天22時左右,河北滄州海興區服務區依舊人頭攢動,僅有的6根充電樁前,停著十幾輛車。除了正在充電的車輛,還有不少車在排隊等待:有人端著泡面邊吃邊等,有人三三兩兩地聚著聊天……已經入秋的夜晚開始有了絲絲涼意,可是這里只有一片熱鬧,絲毫感覺不到深夜的寂寥。 “我們從北京開往山東,剛好經過這個服務區打算充個電。”特斯拉車主韓先生正在排隊等待中,他前面有一輛比亞迪的電動汽車正在充電,“出發前我想到了充電樁會很緊張,但現場情況還是有些超出我的想象,這么晚了服務區還有這么多人充電,甚至還有一些插混車輛。” 前不久,廣州某個充電站禁止插電混動及增程式汽車充電,在網上引起了網友的熱議,也讓人們開始重視插電汽車與純電動汽車的“搶樁大戰”。 “高速公路服務區的充電樁都讓這些插電混動汽車‘霸占’了,它們成了這里的主力軍,讓我們這些純電動車主該如何是好?”韓先生言語中透露出些許不滿。近兩年,路上的插電混動車輛多了起來,由于這些車型的電池越做越大,選擇充電的人也越來越多。面對本就緊張的充電樁資源,純電動汽車越來越難搶到充電樁,由此引發的矛盾逐漸增多。 林先生的比亞迪漢DM-i剛剛充完電,準備離開,面對記者的問題,林先生覺得很無辜,插電混動車輛本來就支持充電和加油兩種補能方式,何況這部分溢價成本在買車時就已經由個人完全承擔,那么自己充電合情合理。如今油價高企,充電終究還是便宜,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充電還是第一選擇。但他也表示,自己通常只有在時間充裕或者有空樁的時候才會去充。“有時候看到純電動汽車排隊,我可能充到80%左右就會離開,大家互相都多一些理解和包容。”林先生說。 理想車主小梁表示,“油電混合”對插混車輛來說有一定必要性,“低電量的時候汽車電機蜂鳴聲會比較大,駕乘感受非常不好,所以我們基本全程都用混動模式駕駛,這就導致有時候不得不去與純電動汽車搶充電樁。”小梁說。 潮汐效應打破充電平衡 據了解,山東東營近年來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廣泛建設基礎設施,如今全市共計400余根充電樁,但這似乎還遠遠不夠,記者在調查采訪中發現,如今三四線城市的充電樁建設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尤其是在節假日期間,人群車流出現潮汐效應時,充電基礎設施往往存在供不應求的情況。 “我們一家從上海自駕到山東,開了近10個小時,因為服務區充電樁緊張,這一路全靠加油。下了高速,還是想給車充點兒電。”尤先生說。高速服務區的充電難固然是沉疴難醫,但對尤先生而言,即使城區的充電樁富余許多,但尋找合適的充電樁依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住的小區有充電樁,但是因為建設很早,樁太老了,電壓不足,充起來非常慢,沒辦法,我只好出來看看。”今天本該是尤先生一家返回上海的日子,但為了找到合適的充電樁,已經耽誤了不少時間。 在滿滿當當的停車場中,像尤先生的車那樣掛外地牌照的車輛不在少數。例如在一個小區內部停車場內記者觀察到,12根充電樁都在充電,充電車輛中不乏京牌和粵牌的汽車。來自青島的李均和他的問界M7正在等待中,他向記者表示:“買車的時候我在家安裝了一個私人充電樁,平時很少在外面充電,這次是回來走親戚,才在外面找充電樁,沒想到這么難。” 小長假的潮汐效應逐漸顯現,由于大城市新能源汽車用戶批量下沉至三四線城市,自駕出行帶來的車輛和補能需求的遷移打破了當地原本的充電平衡,異地補能成為新難題。相較于自駕旅行,省親由于停留時間更久、需求更密集,所產生的充電問題更為嚴重。 充電平衡被打破,使原本有電可充的消費者一下變得無樁可用。由于長假疊加旅游和省親,這種情況往往持續一周甚至更長時間。 在另一處充電站中,家就在當地的王石磊對記者抱怨道:“這個充電站離我家很近,就隔一條馬路,價格也便宜,所以我自己沒有安裝充電樁,平時都來這里充電。但最近假期來這里充電的人明顯比以往多了,導致我經常充不上電,尤其是一些插混車輛也在充電,更加劇了充電樁的緊張狀況。” 值得一提的是,記者在走訪中發現,來自不同城市的車輛體現出不同的特點,其中距離較遠的城市以及外省車輛,基本都是插混車型。“可能因為混動車型的長途焦慮更小,所以也就跑得更遠。”李均表示。 但由此就認為插混車輛對于純電動汽車的充電資源產生了沖擊,不少插混車主不服氣,直言這并不是當下充電緊張的主要原因:“也許混動、增程車輛對充電樁的使用,的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電力緊張。但從整個宏觀布局來看,更多的原因還是在于充電樁基礎設施不健全,分布不均勻。” 充電何時不再是難題 據中國充電聯盟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8月,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為720.8萬臺,同比增長67%。雖然充電樁數量在不斷增加,但可用的優質充電樁卻遠達不到需求,對于需求量巨大的高速服務區、農村等地區,新樁建設仍受到諸多限制。據了解,現在想要在高速公路的服務區大面積建充電(站)樁,要么是重新改造服務區,要么就是直接規劃新建充電站,成本高,而且還涉及多部門和高速公路屬地、運營方的多方合作,牽扯到的手續也很多,資金需求大,新樁建設難以開展。 與高速服務區充電緊張類似,長假期間,商場、餐館等地的充電問題也不容小覷。記者在走訪中發現,一些規模較大的餐飲場所或商場,配備充電設施似乎已經成為基礎需求,但仔細了解之后卻發現,這些場所的充電樁也存在不同的局限性。一方面,這些地方的充電樁幾乎全是快充樁,價格普遍偏高;另一方面,充電樁幾乎都是新勢力品牌,甚至是品牌車輛專用車位。在東營萬達商場地下一層,記者看到有小鵬超級充電站、理想汽車專用充電位、極氪能源充電站三家充電站,全部都是快充。而公共充電樁很少見,也幾乎都是有車充電的狀態。 該商場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消費者對于充電樁的需求并不一樣。有的消費者在商場時間長,往往喜歡慢充樁,停車充電同時解決,有的消費者則喜歡快充樁,他們來商場往往“速戰速決”。面對這種迥然不同的需求,商場也很頭疼,快慢充樁的比例問題和大量投入建設后工作日的閑置問題,都在困擾商超充電基礎設施建設。 此外,記者還發現,用戶對于充電時間的選擇也成為越來越關鍵的考量,曾經為了解決新能源汽車充電難的問題而采取的波谷錯峰充電,如今卻成了新的痛點。據觀察,山東東營市大部分充電樁11時至14時是一天中最便宜的時候,價格大約在0.7元/度,其次是10時至11時這一時間段,最貴的時間段是17時到19時,差價為0.95元,接近1元。所以記者在中午這一時間段走訪時,發現充電樁短缺情況尤為嚴重。各城市波峰波谷時間段有所不同,北京地區的波谷時間為23時至次日清晨7時,比波峰便宜0.6元左右,不少北京車主總結了充電經驗,在深夜或者凌晨出門,趁著車輛最少的時候充電。 盡管利用閑時充電節省了一定費用,但這畢竟改變了消費者的用車習慣,對新能源汽車的口碑造成不良影響。 此前,《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構建高質量充電基礎設施體系的指導意見》指出,充電樁建設要結合電動汽車發展趨勢,適度超前安排充電基礎設施建設,在總量規模、結構功能、建設空間等方面留有裕度,更好滿足不同領域、不同場景充電需求。在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信息部主任仝宗旗看來,“除了超前規劃,更重要的是精細化管理,現在建設新的充電場站,要更加針對用戶的出行需求,針對不同場景的充電需求進行有計劃的建設。”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