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時出太陽去看櫻花?這些你關心的氣象問題有了答案
人工智能模型ChatGPT大火,超強算力能否讓天氣預報更精準?甚至于,能否取代氣象預報員綜合數據觀天測雨的工作?3月23日第63個世界氣象日,長江日報記者走進武漢市氣象局,武漢市氣象臺首席預報員袁凱對這些大眾關心的氣象問題作出解答。

袁凱。記者李永剛 攝
沙塵對武漢影響小
周日有望出太陽
相比3月上旬艷陽高照,近日武漢天氣一般,連日陰雨。22日中央氣象臺發布了沙塵暴黃色預警,稱受冷空氣大風影響,預計3月22日20時至23日20時,包括湖北北部在內,我國多地部分地區有揚沙或浮塵天氣,其中內蒙古中部偏北地區、黑龍江南部、河北西南部、山東西部局地有沙塵暴。這對武漢會有影響嗎?袁凱說:“武漢馬上有降水過程,影響可能性較小。”
現在武漢人心心念念的,是何時出太陽去看櫻花。袁凱表示,周日有希望。“周末天氣有所好轉,26日有望見到太陽。不過月底又有一輪降水過程,什么時候有3月上旬那種25℃以上的大晴天,目前還不好說,但陰天也不影響賞花。”袁凱告訴記者,“目前中期天氣預報最多只能看10-15天的變化趨勢。不過隨著時效延長,準確率會逐步降低。”
雨下了一周,未來還有雨,這種天氣正常嗎?“正常,武漢3、4月的春季低溫連陰雨是非常常見的,這次是和櫻花花期撞上了,像貴州、江西、福建、湖南那邊,至少有10天以上沒看到太陽。”袁凱解釋,目前的氣候大環境是季風開始活躍往北推,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冷暖空氣持續對峙,所以陰雨天氣維持。
每年4到10月
武漢氣象人壓力最大

袁凱在電腦前分析氣象數據。記者李永剛 攝
從事氣象工作11年,袁凱坦言,近年來大眾對氣象精細化預報的需求越來越高,“各行各業都需要氣象服務和保障,我們氣象部門也在朝著目標努力邁進。”在武漢市氣象局12樓,氣象大廳正升級改造,改造后將形成一個集天氣監測、短臨預警、氣象服務、應急指揮等于一體的綜合業務工作平臺,預計今年汛期啟用。
“那就是‘打仗’的時候了。”袁凱說,武漢的氣象預報工作者,每年4至10月工作壓力最大。春夏之交,南風勁吹地面回暖,高低層溫差和濕度不均,大氣能量悶熱潮濕,釋放時產生劇烈的對流,由此出現閃電、雷暴、狂風等強對流天氣。“4、5月強對流天氣多,然后梅雨季,6至8月主汛期,9、10月出汛,每年我們汛期動員,從上到下都要提起精神。”梅雨季首席預報員48小時值班,袁凱常常通宵不睡,“研判會商,降水過程全程都要盯著,根本睡不著。雨下得太大,睡不著,擔心應對不到位;雨不下,也睡不著,很著急,工作壓力非常大。”
為什么天氣預報沒有那么精準?他以預報中常會出現的一句“午后至傍晚局部陣雨”來解釋。“我知道今天很大可能有雷陣雨,也知道發生的大概時段,但是精確到具體的時間和地點,技術方面目前還不成熟。”袁凱表示,強對流天氣的預測至今仍是國際難題,“它的可預報性很低,因為強對流天氣發展速度非常快,雷達上剛剛有反應就劇烈加強,武漢盛夏局地的雨,面積小,強度大,時間短。我們只能立足于監測,做好預警工作。”
人工智能無法取代氣象預報員
聊天機器人ChatGPT正當紅,人工智能的強大算力能否解決目前天氣預測方面的難題?袁凱表示,ChatGPT更偏向為一種語言模型,但人工智能的確可以服務于氣象預測,“卷積神經網絡深層次框架搭建起來后,對空間信息的提取、識別信息的能力大幅度提升。在計算力算力提高、數據量累計和方法突破三種效應作用下,人工智能迅猛發展,涉及商業、民生、政務,也包括氣象。”目前各方都在研發氣象預報模型,“普遍在初步摸索和試運行階段,國家氣象中心和廣東、深圳等地做得比較好。去年冬奧會期間,國家氣象中心研發的人工智能氣象預報已有一定成效,人工智能算法在溫度、濕度、風速等氣象要素上訂正的效果比人工更好,預報更準。”
武漢市氣象局也在探索人工智能在氣象預報領域的應用,袁凱專攻臨近時段回波預報,這對兩小時臨近時段的強對流天氣預報有一定參考價值,“它和自動駕駛的算法同種同源,圖像識別加外推預報,根據雷達回波實況來預報后期走向和發展趨勢。目前來看,對于整個回波位置、移動速度和形狀的預報比以前的算法好。”
氣象預報員會成為被ChatGPT取代的工作嗎?“不會。”袁凱表示,基于卷積神經網絡的模型有天然缺陷,對回波強度的預測能力偏弱,再回到強對流場景,“局地的強對流,可以預測走向、速度,但把握發展趨勢還有難度。氣象最大的特點是不確定性,人工智能目前只能作為人工訂正的一種參考。目前而言,人工智能還無法替代氣象預報員工作。”
(長江日報記者王慧純 通訊員侯靜 汪健健)
【編輯:趙可】
【來源:九派新聞】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