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陽區東岳美術館館長袁秋來
天壇回音鐘鼓聲,盛世逐夢新華章
——訪北京市朝陽區東岳美術館館長袁秋來
袁秋來,北京浩學文化中心負責人、東岳美術館館長。袁秋來館長曾在新聞單位工作多年 90 年代赴日本留學,先后成立了浩學文化中心和北京東岳美術館。自 2005 年以來 , 袁秋來館長主要從事創意設計、文創產品研發、展覽策劃、文化藝術交流等活動 , 致力于設計具有中國文化藝術特色的、獨一無二的文創產品 , 如以中國經典的古代建筑天壇祈年殿為原型的藝術餐具,作為其中心代表作之一 , 是講好中國故事的獨特文化藝術的生動實踐。
專心致志,藝海無涯夢作舟
有幸見到東岳美術館館長袁秋來老師,他說起話來總是笑瞇瞇地,天然帶給人一種親切感。在這之前對他的了解,是源于在 2024 年 5 月 12 日結束的第 123 屆法國巴黎國際列賓設計發明比賽中,由袁秋來老師申報參賽的《天壇陶瓷藝術餐具》經過激烈的角逐,最終獲得本屆比賽的金獎和特別大獎,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一百多年來,華人第一次在該項比賽中獲此殊榮。
《天壇陶瓷藝術餐具》的設計靈感,正是源于北京天壇。迄今為止,這套藝術餐具的開發工作歷時 7 年,經過了創意設計、設計打樣、調整定型、宣傳推廣四個階段。發明是依據“藝術性與實用性”相結合的原則,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中國明代(永樂十八年,公元 1420 年)皇家建筑——天壇祈年殿的外觀為原型,演化而來。仔細看來,這套《天壇陶瓷藝術餐具》的研制工藝既運用現代工業的技術標準,又保留了傳統陶瓷的手工藝制作,既有工業生產的標準化(這是實現外觀結構的重要條件),又有陶瓷藝術的手工技藝和人文情懷。作品實現了傳統手工技藝與現代技術的完美結合,是集中國景德鎮四大陶瓷工藝,即青花、粉彩、玲瓏、琺瑯彩、于一身的陶瓷精品。
“九重天上玉京開 , 天壇祈福聚德來”,北京天壇建于明永樂年間,是古代皇帝祭祀天地、祈禱五谷豐登的地方,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明清皇家祭天建筑群,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具有“天人合一”、“莊嚴榮貴”、“五谷豐登”等含義。
作為我國第一批世界性文化遺產,天壇仍保留著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精華,六百多歲的時光荏苒,天壇就像一位智慧而慈祥的長者,接納著每一個走進這里的人。對于袁秋來老師這個“老北京來說,北京天壇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性坐標,更是一份記憶,一份傳承和使命。袁秋來老師的《天壇陶瓷藝術餐具》創作靈感,很大程度上就來自于對天壇的敬重,他為自己生在中國北京這樣歷史悠久、文化廣博的土地上而感到自豪!
創意《天壇陶瓷藝術餐具》,源于袁秋來老師有次去景德鎮采風,和幾位陶瓷大師聊天時,有一位老師講了自己的觀點 :“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藝術瓷 , 什么是實用瓷。”這位陶瓷老師的言外之意就是,藝術瓷和實用瓷之間是分開的, “陽春白雪”與“下里巴人”永遠有不可逾越的鴻溝。袁秋來老師聽了這樣的觀點以后 , 感覺有點詫異,他想“藝術為什么不能實用?而實用的為什么不可以藝術呢?是誰給這兩者割裂了呢 ? 陽春白雪固然美,下里巴人情更真,藝術永遠是源于現實生活而高于生活的?!?/P>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掌握科學的方式方法,做到把握發展規律、把握工作關鍵。要遵循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那次采風之后,袁秋來老師決心設計研發一款既具有藝術性,又兼具實用性;既能夠體現中國民用陶瓷的工藝高度,又能夠體現中國優秀文化藝術的陶瓷作品,作為詮釋中華文明,講好中國故事的最佳載體。在這種情況下,加強原創性、顛覆性、具有傳世意義的創新,這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天壇做為中國第一批被列入世界文化藝術遺產名錄的藝術精品,寓意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政通人和的美好夢想,也體現著民以食為天,食為民之本,民富國強和諧共生的時代主題。
取精用宏,匠心獨具塑風華
民以食為天。將天壇和餐具結合,正是袁秋來老師那來自久遠日月的深沉,是信手拈來、融于心靈里的那種從容、自信和流暢的表述,經過長時間精益求精的積累,宛如雪后初春,山間清泉那樣久積而薄發,汩汩流出。
走近來看,這款 123 年來第一次由華人榮獲法國巴黎國際列賓設計發明比賽金獎的《天壇陶瓷藝術餐具》可以用兩個詞形容:耐看、耐想。它的整體是以天壇的天青琉璃色為主,外形總高41cm,底座直徑 80cm,加階梯尺寸為 86cm,取義國泰民安、五谷豐登。在保留原汁原味古建筑風格的同時,功能上融合了東西方的飲食習慣,涵蓋了調味瓶、茶杯、湯盅等,其中湯盆用于主體結構,八組扇形盤按照實體雕刻組成三層基座,再根據天壇的原貌,逐級雕刻活靈活現的龍、鳳、祥云的筷子架 , 每個陶瓷部件都經過上百次打磨,如榫卯結構般相互咬合,形成一套燒制工藝高超、尺寸精準、實用性與藝術性兼具的陶瓷藝術餐具。從外觀和內涵上都完美呈現了祈年殿的形式美和深層寓意,并在釉色、結構、工藝、觀念及內涵等多方面實現了質的創新。
“以藝通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袁秋來老師一直強調,藝術是人類對現實的一種思考、吸收、消化、沉積和升華后的精神產物,而這種精神上的升華,想要在現實中提煉出來,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精益求精,非一朝一夕之功,需持之以恒,方得真諦?!边@句名言,過去袁秋來老師常常用來自勉,但真正著手創造《天壇陶瓷藝術餐具》時,他才更加感受到“非一朝一夕之功”的真正含義,這個過程堪比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每一難都考驗著匠人的心智。這套發明的意義就在于作品實現了“藝術性”與“實用性”的完美結合,作品難度之一也在于此,既要保證其“藝術性”,也要滿足“實用性”,因此大大提高了產品的制作工藝難度,為保證二者兼顧,研制過程中始終面臨選擇、取舍和堅守。從成型到燒制過程中,產品尺寸收縮的不穩定性,給外觀成型帶來極大的挑戰,即便是同樣配比的泥料,在不同溫度、濕度、大小、薄厚、形狀、壓強等一系列條件的變化,就會帶來產品部件之間咬合(配合)的失敗,產品每個部件都要經過十幾次、幾十次的試驗確認,整個作品 48 個部件之間的配合更是經過在無數次的試驗,達到了現在的精度和氣質。故而雖是兼具實用性的藝術品,但是生產工藝難度極高,是真正的可保值、升值的藝術精品。
天壇陶瓷藝術餐具產品照片
有人會說:“做套文創餐具而已,說出自己的想法,讓景德鎮的師傅們去做不就行了嗎?”一開始,袁秋來老師也是這么想的。他把設計圖稿的一部分,交給當地一家有名的企業,用了半年時間,最后出來的成品差強人意,袁秋來老師又換了廠家,發現許多工藝上的難點是解決不了的,就拿盤子上肋狀突起的棱來說,如果用傳統的做法,要先做一個平面,再把棱畫上去,它的浮雕感就會差很多,但如果直接做凹凸有致的浮雕,在工藝上有很大的難度。簡單來說,在傳統的陶瓷制作工藝當中,當成品還是泥胎的時候,有一道工序叫補水,補水是用海綿蘸上水后,擦拭器皿表面的泥胎,讓成品看起來更加光滑。但是如果表面有棱后,就會把泥胎的棱擦掉,擦的時候還感覺不到,但到了上釉的時候,擦掉的部分和沒有擦掉的部分,就形成明顯的色差,深一塊、淺一塊,十分影響外形美觀。
就單單找“色差”問題,袁秋來和團隊就苦苦思索了半年時間,當時,陶瓷廠堅持自己的技術沒問題,一定是釉料有問題,去找釉料廠,釉料廠也堅持說自己的材料沒問題。為此,袁秋來把自己關起來,仔細研究其中的原理,最后發現是海綿擦平的顏色重,他高興地將這一發現分享給陶瓷廠,并對補水的工藝及所用工具提出了改進的方法,解決了新設計給傳統工藝帶來的挑戰,對方一開始是不相信的,袁秋來就親自做實驗,最終證明了自己的觀點。
在實踐中,袁秋來老師也逐漸意識到,景德鎮以高溫瓷著稱,燒制溫度高達 1320 度以上,成瓷率受到嚴峻挑戰,由于工藝難度大,試驗周期長,成瓷率低等多方面原因,很少有廠家愿意合作。就這樣,磕磕絆絆經過了兩年的初稿設計、四年多時間的與人合作創作,加上疫情期間交通不便,總共加起來有七年時間,這件經典的藝術設計仍然沒有做出來,因為很多廠家沒有辦法執行或者落實不下去,很多工藝上的難點解決不了。2023 年春節期間,正是疫情之后全面放開的時節,袁秋來老師帶領著團隊自己建廠制作,產品經過創意、概念設計、工藝設計、模型、模具制作、機壓、修坯、高壓注漿、晾曬、補水、素燒、施釉、燒制、精磨、描摩手繪、絲網印、貼花、校準器型、烤花紙(三次燒)、精選等幾十道工藝。最終,做出來的成品讓很多老師傅都贊嘆不已:“這絕對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做出來的,尤其是現在追求快和效益的年代,不是自己重視,別人沒有時間,也沒有技術做出來。”
一路走來,有不少朋友心疼袁秋來老師的艱辛,會打趣說:“袁老師,你這樣就像是一開始想吃魚,后來自己釣魚、挖魚塘和喂魚?!边€有人說:“袁老師,差不多有那個造型就行了。”而袁秋來老師卻異常認真地說:“絕不能有‘差不多’心理?!弊钣腥さ氖沁€有人說:“您這個比過去做皇帝的要求還高。過去是皇帝給的壓力,您是自己精益求精?!痹飦砝蠋熣J為,除了核心技術、研發團隊這些硬實力,“更重要的是我們中華文化做支撐”。這套發明突破了“藝術瓷”與“實用瓷”之間各行其道的認知。(在中國)實現了“藝術瓷”與“實用瓷”的完美結合,實現了從單品制作到多組件配合,極大地提升了陶瓷成型工藝的制作標準,也是中國·北京東岳美術館“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辦館理念的實踐與詮釋。實現了具有觀賞價值的藝術品,不僅用于擺設,同時可以實用,擴大了藝術品外延,對文化藝術的推廣、陶瓷工藝進步、美化生活起到開拓的作用。袁秋來老師希望,借此同其他文明進一步開展交流互鑒,更準確定位自身的文明坐標,在當代思想體系中可以得到共鳴、呼應和新生,產生新的火花和力量,進一步推動文化藝術發展。
巴黎比賽獎狀和獎牌巴黎比賽領獎照片
孜孜不倦,融洽無間闖新路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魯迅先生曾有言:“有一種毛病,病源就是那個馬馬虎虎,就是那隨它怎么都行的不認真態度?!痹谏钪?,很多人都喜歡把“差不多”的馬馬虎虎態度掛在嘴邊上,這在袁秋來老師看來,如果整個社會形成了這樣的風氣,那將是一種非常遺憾的現象。
“差不多”差的是“事不避難,勇于擔當”的境界。提到“志不求易、事不避難”的匠人精神,袁秋來老師感觸很深,他表示,中國古陶瓷在世界影響深遠,可用作食器、飲器、容器、裝飾器、裝飾器、禮器、藝術收藏品等,在很多國家都上得貴族青睞、下受臣民喜愛。想要中國陶瓷藝術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彩,就一定要重視科學的頂層設計,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共同對未來發展都有著清晰、長遠的計劃,并長期堅持投入極大的精力與激情,也是現時代一直所提倡的工匠精神。
“致廣大而盡精微”乃成事之道,這亦是袁秋來老師一直以來不變的準則。業內也出現了仿天壇餐具的文創衍生品,但是和原創者袁秋來老師的作品相比,細節之處,即使是外行,也能很簡單地分出高下:比如弧度的角度、顏色的飽和度等。但袁秋來老師從不認為這是終點。最近,袁秋來老師正帶領著團隊準備把中國的“北斗七星”元素也設計在天壇餐具的勺子上,用直燒卻不損傷勺把的方式把七星做得更加栩栩如生,這也是團隊一直追求的細節之一。
“我希望,通過我的這套作品,呼吁中華大地遍及精益求精、開拓創新的精神,讓中國的藝術、中國的科技與生活之美相結合?!碧魍h方,袁秋來的雙眸充滿了期待。
阿爾巴尼亞大使與天壇巴黎比賽獎狀和獎牌
文旅部產業司副司長藝術中心副主任在第二屆香港文博會文旅部特展上 法國巴黎列賓設計大賽
工匠之心,猶如烈火煉金,歷經磨礪方顯英雄本色,鑄就精彩人生。袁秋來老師將個人的藝術實踐植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之中,并與新時代國家的視覺形象建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不斷在藝術創作中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定文化自信,注重挖掘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用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協調統一的藝術作品凝聚精神力量,充分展示了中國氣派、中國風格及中國精神,打造出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陶瓷藝術精品!
《天壇陶究藝術餐具》是新時代講好中國故事的經典符號和展示中國文化的藝術載體。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