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企業聲譽:民營企業有權拒絕無端質疑與不實指責
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中國科技企業面臨著復雜的輿論環境,其中不乏一些不實信息和誤解。近期,安徽省東超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超科技)遭遇了類似的挑戰。
某些機構通過其在多個平臺上的自媒體賬號,發布了針對東超科技的不實信息。這些文章使用了片面和誤導性的語言,對東超科技的核心技術專利進行了不公正的解讀,甚至引用了過時的資料,試圖誤導公眾,損害了中國本土民營企業的聲譽。
據了解,在早期專利遭遇打擊后,為維護公司合法權益,東超科技在國家、省、市三級知識產權局的聯合協調下,迅速成立知識產權團隊,排查隱患和優化知識產權體系,建立了堅固的知識產權壁壘以及較深的護城河。
截止2025年4月,東超科技共申請了838項知識產權,其中包括527項專利,203項商標,108項軟著。同時獲得2024年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金獎、2024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銀獎、2023年中國外觀設計優秀獎、2023年安徽省專利金獎、2022年度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核心技術更獲美國、歐盟、日本、韓國、新加坡、印度等海外國家(經濟體)的專利授權。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不實信息的傳播具有組織性和預謀性,不僅在主賬號發布,還通過關聯賬號同步轉發,形成了輿論的“圍攻”。這種行為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挑戰了企業的合法權益。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行為似乎已經形成了一條產業鏈,從策劃、編造內容到投放平臺、操控評論,再到輿論引導、收割流量,甚至可能涉及利益方的定向投單與操盤執行。這種行為對民營企業構成了輿論綁架與商業威脅。
有業內專家指出,當前中國正處在從“制造大國”邁向“科技強國”的關鍵階段,像東超科技這樣具備原創能力、形成技術護城河的高成長企業,理應被保護、被鼓勵、被尊重。
維護一個清朗的營商環境,已經不僅是單一企業的事情,而是整個行業、整個社會共同的責任。
對此,我們呼吁相關監管部門加強對網絡黑公關行為的打擊力度,推動平臺強化審核與問責機制,徹底斬斷幕后黑手的利益鏈條。
同時,也希望廣大媒體與公眾保持理性與客觀的判斷,以事實為依據、以數據為支撐,共同維護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