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人工智能是否能取代人類?北大法寶25周年“法途友你,先聲爭鳴“嘉賓暢談
12月20日,在北大法寶25周年慶的“法途友你,先聲爭鳴”主題演講環節,由北京北大英華科技有限公司(北大法寶)政法行業總監郭璐擔任主持人,CAAI Fellow(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會士),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求是特聘教授,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人工智能邏輯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計算機學會計算法學分會常委熊明輝,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長聘副教授劉哲瑋,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長聘副教授戴昕,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導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法學會案例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張騏等嘉賓出席本環節。
郭璐總監
CAAI Fellow(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會士),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求是特聘教授,中國人工智能學會人工智能邏輯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計算機學會計算法學分會常委熊明輝圍繞“法律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作主題演講。熊明輝教授首先全面回顧了法律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程,從萊布尼茨的法律體系公理化構想到現代法律邏輯學和信息系統的發展及研究領域,涵蓋了法律推理的形式模型、計算論證和決策模型、證據推理計算模型、立法執行模型、法律文本自動歸類、法律數據庫信息自動提取、電子取證法律信息處理自動化以及AI支持法律工作場景等多個方面,展現了法律與人工智能交叉領域發展的深度與廣度。最后,熊教授強調了國際法律人工智能學會在推動法律人工智能領域的關鍵技術研究和應用方面的重要貢獻,并對未來法律科技的新時代表達了樂觀的期待,希望能與業界同仁共同創造法律人工智能的下一個輝煌25年。
熊明輝教授
其后,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長聘副教授劉哲瑋圍繞“人工智能能夠替代人類裁判嗎?”作主題演講。劉哲瑋副教授在演講中探討了人工智能在司法裁判領域的應用及局限性,通過兩個案例及其變型,深入淺出地分析了人工智能在文書記錄、文字校對、知識圖譜、類案檢索、文書生成和風險預警等司法輔助工作中的應用,并強調了人工智能無法替代司法裁判中事實認定和法律判斷等核心職能。劉副教授引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規范和加強人工智能司法應用的意見》為論據,指出人工智能既不可能、也不應該替代人類的司法裁判,其輔助結果僅供審判工作參考。應將其作為輔助工具,協助進行文書記錄、校對、核驗等工作,與人類裁判共同發展,以助益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換言之,應將精英裁判者從輔助性審判工作中解放出來,專注于事實認定和法律判斷等核心職能。
劉哲瑋副教授
之后,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長聘副教授戴昕圍繞“智能生成時代的版權、隱私與創意”作主題演講。戴昕副教授在演講中深入剖析了智能生成時代版權、隱私與創意的交織問題并強調,在人工智能輔助創作日益普及的今天,保護人類智力創作成果顯得尤為重要。他提出,法律制度應更多關注如何激勵人類創作、保護創作隱私,并促進創新。戴副教授還探討了著作權保護在智能生成時代的局限性,并提出了從著作權到對優質創作進行針對性補貼的制度化方案,旨在獎勵那些個體化、內向、敏感且猶疑的創作者,以保護真正有價值的人類創作。戴昕副教授的觀點為智能時代的版權法律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考。
戴昕副教授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最高人民法院案例指導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法學會案例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張騏圍繞“邁入人工智能時代的裁判文書——特點與挑戰”作主題演講。張騏教授在發言中圍繞“為什么邁入人工智能時代?人工智能時代裁判文書的特點?人工智能時代裁判文書的時候所面臨的挑戰?”等三個問題展開分享。闡述了現代司法理念要堅持法治、重視個體保護的人本主義以及兼顧價值理性與形式理性、人工智能時代的裁判文書要實現個性化與類型化的統一等重要議題。發言的最后,張琪教授就“研制人工智能裁判文書的工作是否僅僅是一個算法問題”與會場嘉賓展開探討,認為在研制人工智能裁判文書的過程當中,應當著重考慮人文的維度。在技術與法律的交匯點上,在司法領域中,要逐步實現技術進步與人文價值的和諧統一。
張騏教授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