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汯投資裘慧明:可因地制宜地借鑒美國量化發展經驗
從1969年量化投資的鼻祖愛德華·索普發明了科學股票市場系統,并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量化投資基金——普林斯頓-紐波特合伙基金算起,美國量化投資已有五十余年的發展歷程,而國內量化市場至今堪堪走過十幾個年頭。國內第一只指數增強型量化基金——華安上證180指數增強型基金(如今已經更名華安MSCI中國A股指數增強)成立于2002年11月。2004年,光大保德信基金發行了國內第一只量化基金——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基金,2010年4月滬深300股指期貨上市,對沖工具的出現讓國內量化私募開始嶄露頭角,這一年也被稱為國內量化投資元年。
時至今日,美國量化投資經歷了萌芽期、成長期、動蕩期和成熟期四個時期,交易市場已經非常成熟。國內量化投資當前仍處于快速成長時期,前者的發展經驗無疑為國內監管系統和投資者提供了參考,但需結合A股市場自身特性選擇性地借鑒,不能照單全收。
具體到量化投資策略,明汯投資總經理裘慧明曾指出,以美股為代表的海外市場和A股市場在運行機制、發展階段、投資者結構、融資成本及約束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因而在如何處理阿爾法因子和風險因子方面有所不同。
對此,他還進一步舉例說明,比如海外量化產品以“市場中性+杠桿”為主,考慮到風險因子通常會帶來較大波動但不能同時帶來顯著收益,所以資管機構在建模過程中會盡量減少風險因子的暴露;國內量化產品中則是各類量化多頭產品線規模占比最高,對多頭產品來說,放開風險因子約束并未顯著增加凈值波動,嚴控風險因子反而會對阿爾法因子的發揮有一定制約。
裘慧明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物理學博士,曾在華爾街有過十余年交易經歷,歷任全球知名投資機構Millennium基金經理、 HAP Capital資深基金經理,還曾供職于全球知名投資銀行瑞士信貸投資銀行、德意志銀行的自營量化交易部門并擔任基金經理。裘博士回國后創立的上海明汯投資,目前已是國內資產管理規模最大的量化機構之一。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