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建圈強鏈”效應凸顯 打造工業無人機第一城
四川首個公益性綜合無人機產業服務平臺近日在成都發布。該平臺旨在大幅提高行業資源整合能力,通過信息共享和互助互補引導集群發展進步,進而使行業進入品質競爭和創新驅動的良性循環。
近年來,成都通過開展產業“建圈強鏈”行動加大“鏈主”企業引育、強化產業生態構建,并明確著重發展20個重點產業,工業無人機位列其中。今年年初,成都市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明確提出“打造中國工業無人機第一城”。
成都的底氣來源于當地圍繞工業無人機產業生態“建圈強鏈”的效應正在凸顯,不少“鏈主”企業的表現越發搶眼。
“我們公司與西北工業大學、中國礦業大學、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等院校、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成都縱橫自動化技術股份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董事會秘書李小燕說,他們是國內首家以工業無人機為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今年3月末,公司投資3.4億元建設的大鵬無人機制造基地舉行了項目落成儀式。作為四川省重大工業智能制造項目,基地建立了一套以銷定產、敏捷反應的無人機柔性生產制造流程,在同一生產線可以實現多品種、多批量的無人機快速生產,預計建成后年產能折合標準機型約3700架。
李小燕說,目前公司產能的30%至40%在成都本地實現配套。一架工業無人機的生產涉及上千個零部件,生產流程繁瑣、產業鏈長,就地就近“成圈成鏈”對企業而言是節本增效的最優選擇,而成都為企業提供了這樣的條件。
數據顯示,去年,成都9家無人機整機制造企業實現營業收入41億元、同比增長23%,帶動全產業鏈收入突破80億元。
目前,成都無人機產業擁有從核心配套產品研發、生產制造、測試到整機制造的完整產業生態鏈。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航空工業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中航工業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等航空制造企業、科研院所云集成都。成都工業無人機產業鏈總圖譜包括原材料、基礎零部件及系統、整機制造和運營服務,集聚上下游企業100余戶,建成15個工業無人機領域省級及以上平臺賦能產業發展,并成立了四川航空產業發展股權投資基金、成都交投航投基金等8個航空產業基金,總規模達128.5億元。
瞄準工業無人機產業、航空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成都高新區提出將聚集工業無人機整機研制、航電系統、交管系統等產業優勢建設全國工業無人機產業引領高地,力爭到2025年產業規模達到100億元。成都青羊區航空新城則提出培育千億元級航空產業生態、建設千萬平方米高品質產業載體的目標。
成都還將充分發揮“鏈主”企業帶動效應和產業聯盟、行業協會紐帶作用,逐步完善集無人機研發、制造、運營于一體的全產業鏈體系,探索智慧城市治理中工業無人機新場景新模式,發揮“成都造”“成都用”示范效應。(經濟日報記者 鐘華林 劉 暢)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