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首次約4000米深海電磁聯合探測地質實驗獲突破
導讀:
新華社廣州9月6日電(記者馬曉澄、李嘉樂)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近期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科研人員合作,在南海中央海盆水深約4000米處,進行了我國第一條跨洋中脊深海人工源電磁與大地電磁聯合探測剖面的實驗,這標志著我國在復雜的深海地形條件下,大功率人工源電磁探測技術取得了進一步突破。
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珍表示,本航次使用的全部是我國科學家自主研發的電磁發射和接收裝備。為了進行本次實驗,項目組籌備時間長達4年。實驗于今年7至8月舉行,整個剖面長度近100公里,共有16個接收測點,取得了質量較好的電磁數據。
海洋電磁法是一種重要的探測海底地質結構的方法。此前,國際上少數單位具備在深海中開展人工源電磁與大地電磁聯合探測的成熟技術和裝備。近20年,經國內多家單位研究學者長期不懈的努力,我國在海底電磁場觀測、大功率人工源電磁發射、電磁法海上作業技術、數據分析與處理等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
“這次探測實現了用一條地球物理剖面同時探測淺部地殼和深部地幔電阻率結構的目標,將顯著提升我國利用海洋電磁法探測海底地質結構和資源的實力。”電磁聯合探測航次負責人姜峰說。
此次跨洋中脊海洋電磁法聯合探測作業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地球物理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6”執行。
隨便看看:
- [頭條]一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降至1.62%
- [頭條]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國家外匯局局長潘功勝會見香港財政司司長
- [頭條]三星 Galaxy A54 手機開啟預售,2999 元起
- [頭條]新思想引領新征程丨浙江深入實施“八八戰略”20年 開啟省域
- [頭條]河南安徽等地仍有較強降雨 南方大部悶熱升級局地體感達40℃
- [頭條]中國農業銀行:將對個人長期不動存折賬戶開展排查清理工作
- [頭條]安徽調度機具有序搶收
- [頭條]國家發改委鄭重聲明:內部沒有“國家補短板強弱項領導小組”
- [頭條]全球動力電池包價格將下降到100美元/千瓦時,達成本臨界點,
- [頭條]商務部部長王文濤會見世貿組織總干事伊維拉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
欄目分類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