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上樓”破解用地難題
近年來,隨著我國一線城市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土地資源日趨緊張,導致一些地區工業用地存在供應緊缺的問題。在此背景下,新興產業的快速崛起、生產技術的不斷提升以及新型建造技術的快速發展,讓土地集約利用有了新的可能,為各地破解用地難、提升產業發展能效提供了新方法、新手段。
自去年年底以來,深圳相繼推出了“工業上樓”行動計劃,發布“工業上樓”項目審批實施方案。“工業上樓”是指讓企業在高層樓房中進行工業生產的一種產業新空間模式。當前,“工業上樓”模式已在各地逐步推廣,并陸續推出相關政策和實施細則,這無疑是一種破解工業用地難題、拓展產業發展空間的新路徑。
首先,需要注意“工業上樓”應深刻把握工業企業發展的痛點和需求。處于不同行業、不同環節的企業對生產工藝有著截然不同的要求,且廠房租金與企業能否實現長期、穩定的可持續運營密切相關。推進“工業上樓”要有前瞻性布局,避免盲目建設。在前期設計中,要有清晰的產業定位,前置實施招商引資計劃,全面厘清企業生產所需;在實際建設中,要從生產環節、空間規劃、物流運輸等各角度,建設個性化、多元化的功能空間,使之與企業生產實際相適配,并逐步探索形成標準化的規劃建設模式;在后期運營中,還應突出“工業上樓”公共屬性,制定出臺相應的租金補貼政策,讓工業企業能夠“租得起”“住得下”。正如深圳提出的“量體裁衣”“一企一案”等建設模式,“低成本開發+高質量建設+準成本提供”的供給模式,以及“可租可售”的靈活模式,盡最大可能滿足企業生產與發展需求。
其次,“上下樓就是上下游”是探索“工業上樓”的重要議題。“工業上樓”不是簡單地建設“摩天工廠”“空中廠房”,而是探索培育新興產業集群化發展的新型空間載體,其目標群體是處于發展之中且未達到獨立拿地標準的中小型成長企業。當這些企業有了自主穩定的生產經營場所后,必然會與周邊區域形成密切的產業聯動,帶動形成產業鏈上下游的集聚。由此可見,“工業上樓”作為新型集約化的產業空間,園區的建成僅是產業發展的起點,應破除傳統粗放式工業園區管理模式,通過實施精細化服務體系,圍繞城市產業規劃和布局,持續強化園區產業特色,避免同質化企業招引,以企業梯度化發展培育形成各具特色的創新型產業集群。
最后,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實施“工業上樓”的目標。高效集約、穩定的產業空間是吸引企業入駐的前提條件,完善的產業生態保障體系是形成產業虹吸力的根本所在。應從基礎設施配套、產業配套、人才吸引、營商環境優化等多維度著手,不斷豐富園區內涵,搭建涵蓋智力支持、科研創新、投融資等在內的創新服務平臺,持續提升產業發展能效,逐步構建并完善涵蓋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以此實現產業生態與創新生態的雙聚集、雙提升,從而為工業提質增效夯實根基,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不竭動能。 (作者:楊陽騰 來源:經濟日報)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