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個子“海葵”為何能帶來極端強降雨?
連日來,受今年第11號臺風“海葵”及殘留系統影響,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先后出現強降雨,上述地區沿海累計降水量普遍達100毫米以上,部分地區達250毫米以上,局地超過500毫米,多地降水量突破當地歷史紀錄。臺風“海葵”個頭并不大,強度也不算強,為何其減弱為熱帶低壓后,仍能帶來如此大的降水?記者就此采訪了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張濤。
張濤表示,這不能全歸結為“海葵”的作用,主要原因還是其背后有源源不斷的南海季風助力。“海葵”殘留系統主要起到匯聚水汽的作用,它把充沛的南海季風水汽聚集到了自己的途經區域,再加上它“步子慢”、滯留時間長,造成所經之處連續幾日出現強降水,累計雨量大。
事實上,“小臺風”帶來大影響的例子比較常見。張濤解釋稱,比起經典的“強臺風”所具備的兩個要素,即充沛的水汽條件和足夠的動力條件(即強勁的旋轉大風),像“海葵”這樣登陸后殘留系統和初期強度不強就登陸的臺風,或者尚未長成就“夭折”的臺風(熱帶低壓),它們的共同特點是風小且動力條件不足,但由于具備較強匯聚水汽的能力,當通過釋放對流能量的方式來補足動力條件時,就會帶來比較強的降水。
“在我國南海生成的臺風中有很多這樣例子,其成因是南海距內陸較近,臺風還未充分成長就登陸了,雖然強度較弱,但能把南海夏季風的能量、水汽匯聚上岸,能量通過強對流釋放轉換為動力抬升水汽,就會帶來強降水。”張濤說。
臺風的整個生命周期,受周圍因素影響很大,比如其生成地海洋的熱力條件、季風水汽的輸送條件,還有副熱帶高壓、垂直風切變、地形等因素,都會影響臺風的路徑、形態和強度。相當于每個臺風都有自己的個性,用一個“臉譜”不能囊括所有臺風的特點,因此不能用針對經典強臺風的固化思維去看待所有臺風。張濤表示,無論是“小臺風”還是“大臺風”,都有可能造成嚴重的災害影響,因此在應對每個臺風中,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關注、分析它的個性,進而采取最合適的防范措施。
據悉,臺風“海葵”殘余環流影響將于9月12日結束,未來幾天,受冷空氣南下及南海季風北上的共同影響,江南、華南地區還將出現降水,需注意防范疊加影響。(經濟日報記者 郭靜原)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