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突泉縣多措并舉促進脫貧群眾持續增收
為讓脫貧群眾日子越過越好,內蒙古興安盟突泉縣聚焦土地、林業、人力等資源,精準施策,全面抓好脫貧人口增收工作,為脫貧群眾創造出更好的生活。
代耕代種實現“雙收入”
“沒想到種了一輩子地,如今從種到收都不用自己操心,年底還能收到2萬多元呢!”突泉縣六戶鎮永繁村的柳國振說。
今年年初,柳國振通過土地托管方式與突泉縣紅闊牲畜養殖專業合作社簽訂協議,合作社為柳國振提供耕、種、收、管“一條龍”全程托管服務,柳國振當起了“甩手掌柜”,全心全意搞養殖。
據永繁村黨支部書記馬艷冬介紹,按照“黨支部+合作社+群眾”的服務模式,由村黨支部牽頭成立黨員先鋒隊,聯合突泉縣紅闊牲畜養殖專業合作社,推行土地托管服務,每畝收費不超過150元。因為收費低,村民又嘗到了土地托管帶來的“甜頭”,永繁村的村民們紛紛要求將農田耕種全環節全部交給合作社負責,僅去年一年,就有110戶村民與合作社簽訂了土地托管合同。
近年來,突泉縣積極探索引入農業生產“代耕代種代收”新模式,通過合作社帶動把農戶的耕地集中起來,充分發揮現代化機械設備優勢,通過集中種植、科學管理、統一經營,實現規模化種植,不僅有效解決特殊群體種地難題,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還有效釋放勞動力資源,增加了土地生產效能。
2023年,突泉縣依托內蒙古自治區級“代耕代管代收”社會化服務模式試點,大力推廣“田保姆”種植模式。目前,突泉縣糧食生產托管服務面積達60萬畝,覆蓋脫貧戶和監測戶6.8萬畝,惠及脫貧戶5257戶,托管服務組織數量達380家。
林果產業鋪就“致富路”
“現在赤松茸正是采摘期,平均每天都有20多人來采摘,銷售額在4500元左右,收入很可觀。”六戶鎮鋼鐵村赤松茸種植戶史立國說。
2022年以來,六戶鎮積極探索并引進赤松茸種植。按照“牛、藥、松、榛、草、菌”六大產業布局,以實現“山上有水、山下有林、林下有藥菌、院院有產業、園園有收益”為發展目標,積極探索通過冷棚種植先試先行。試種成功后,2023年逐漸擴大規模,利用現有林地,進一步挖掘農村土地資源潛力,延伸產業發展進行林下種植,已發展林下赤松茸種植89畝,目前已開始出菇,按照一畝地一年兩季種植,產量約在8000斤左右,純收入可達5.4萬元。
突泉縣共有林業用地面積20.3萬公頃,林業在全縣經濟發展中優勢明顯,地位突出。近年來,突泉縣深挖林業資源,將林業產業化與促農增收相結合,大力發展林果產業,不斷提高林業資源利用率。推廣優勢經濟林種植,優先選擇樹木壽命長、結果年限久的榛子、龍豐果、文冠果等優勢經濟林品種,保障林木效益持續穩定。截至目前,突泉縣共發展果樹經濟林栽植3570畝,樟子松嫁接紅松1000畝,在檸條地等區域種植榛子3000畝,栽植文冠果1.2萬畝,嫁接大扁杏7000畝。
探索林下經濟作物種植,實現短期效益。突泉縣以林地資源為依托,發展特色種植養殖和鄉村特色旅游等林下經濟,讓特色產業興起來、群眾腰包鼓起來,把生態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又使經濟成果成為生態建設的有力支撐,走出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經濟與生態融合發展的道路。為確保林下種植能增收,突泉縣實施果樹經濟林項目,配套實施光伏提水灌溉設施5處,通過低水高調、高位蓄水、自流滴澆方式澆灌,解決林木灌溉問題,提高水肥一體化能力,保證林木及林下作物效益。截至目前,突泉縣林下經濟總面積3073公頃,帶動400余名農戶增收,效益達2300萬元。
廣辟渠道端穩就業“飯碗”
“搬進小區后我有了自己的房子,現在生活得特別幸福。”今年33歲的李東洋是突泉縣醴泉小區的第一批易地搬遷住戶。搬進醴泉小區后,李東洋通過公益性崗位,在小區內找到了穩定的工作,這讓她對生活充滿信心。“現在每個月都能有穩定工資收入,閑暇時間,我還在社區門診打零工,還能多增加一筆收入。”
為解決群眾就業增收問題,突泉縣加大資金投入,積極探索創新方式,拓寬就業渠道,全方位開發公益性崗位。在崗位設置上,突泉縣充分發揮公益性崗位兜底保障作用,本著“誰用人、誰負責、誰管理”的原則,重點解決年齡偏大、技能缺乏、因病因殘和無法外出的脫貧群眾就業難題,真正幫助群眾在家門口就業。
同時,還依托鄉村振興項目吸納脫貧勞動力參與到果樹經濟林改造、道路建設等環節,通過以工代賑,增加脫貧人口就地就近務工性收入,并鼓勵本土企業或合作社等經營主體,為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提供就業崗位,拉動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穩定就業增收。截至目前,脫貧勞動力(含監測對象)實現穩定就業5526人,人均年增收4500元。(張佳)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