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駛座的風景
啟動、油門、前進……大多數開車的人都能行云流水地掌握這套操作。但你還記得第一次開車時的手忙腳亂嗎?日復一日奔波在路上,還記得當初為什么出發嗎?
20歲,初來洛杉磯求學,發現這座城市布局分散,如果沒有汽車十分不便。洛杉磯是美國汽車保有量最大的城市,城內長達1000余公里的高速路如蛛網般密布,近百個小城市通過各種高速路連接起來,無數穿梭其中的汽車便是這座城市的強勁脈搏。
來到“車輪上的城市”,考取駕照自然要提上日程。美國駕照考試分為筆試和路考兩部分。順利通過交通規則筆試后,可以拿到一張臨時駕駛許可證,開啟路考之旅,共3次機會。在美國加州學車并不一定非要去專業駕校,只要副駕上有一位駕齡5年以上的司機陪同就可上路練車。因此,如果有駕齡較長的學長愿意陪練,我們都稱之為“過命的交情”。不過,作為零基礎學員,安全起見,我還是找專業教練系統學習了幾個課時。
“除了駕駛技術,考官更看重的是安全駕駛意識。”這是教練反復強調的一句話,至今我仍牢記在心。比如,禮讓行人;轉彎時,除了看后視鏡還要迅速扭頭看盲區;紅燈右轉時,先在斑馬線前停車觀察后再轉彎;路口有STOP(停)牌子時,即使沒有行人、車輛,也要停下3秒并左右觀望后再通過;等等。這些小細節,不僅決定路考的成敗,更關系著每一次出行的安全。
第一次路考,出師不利。剛起步就被考場出口路邊停放的大卡車難住了。看著我慌亂的樣子,考官直搖頭,路考還沒開始就宣告結束。第二次路考,變道時忘記檢查盲區,再度失利。第三次路考,終于在小心翼翼返回考場時,考官微笑送我一句英文俚語“Third time lucky”,直譯為“第三次的幸運”,也就是不放棄定會成功。
正式取得駕照后,就要物色心儀的汽車了。對于學生而言,價格實惠的二手車是最佳代步選擇。比如,日系車在美國二手車市場頗受歡迎,思域、雅閣、卡羅拉和凱美瑞更是因為空間適中、省油、保養費低、容易轉手賣掉,號稱“四大神車”。
美國二手車市場極為活躍,二手車交易量約為新車的3倍,幾乎每個經銷商都會涉足二手車市場。當地已經建立了較為完善的二手車評估市場。二手車的價格由公認的二手車參考價格加上技術狀態的鑒定結果決定,除了原車價格和使用時間、公里數等關鍵指標外,維修成本等也是重要參考因素。美國還有好幾家權威的二手車車況認證機構,其遍布全國的分支機構的工作人員會根據顧客的需要詳細檢測二手車,還會到車輛管理局查閱有關事故等情況的記錄,最后向顧客提供一份詳細的車況檢測報告。購買二手車的過戶手續也十分方便,只要到車輛管理局就可以完成相應流程。在填好表格并繳納相關費用后,如果沒有拖欠稅費或是未處理完畢事故、違章等問題,大約10天后,新車主就會收到郵寄來的新車主證。
美國的車牌也很有趣,不僅特色鮮明,而且還很有“信息量”。自從1928年美國愛達荷州在車牌上給當地土豆打廣告,各州都開始效仿,采用知名地標等元素設計車牌。威斯康星州車牌的標語是“美國的牛奶廠”、科羅拉多州的車牌畫著落基山脈、猶他州的車牌印著冰雪運動彰顯其是冬季項目的旅游勝地……五花八門的車牌猶如流動的名片,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在洛杉磯出行,只會開車不行,還要學會自己加油。世界上第一座自助加油站就誕生在這里,時間是1947年。自助加油方便快捷,基本能免去排隊時間,也節約了人工和管理成本。全美汽油銷量中,約90%的份額是通過自助式加油站銷售的。
自助式加油站改變了加油行業的經營模式,促成了加油站和便利店兩個業態的融合,形成了“汽車服務站”,加油、汽車維修、汽車美容、喝咖啡、買彩票、購買日用品等一應俱全。如今,美國便利店銷售了全美80%的汽油,加油和零售緊密互補、共榮共生。
給車加滿油后,當然還要體驗一下“汽車穿梭餐廳”。駛入快餐店自帶的購餐車道,點餐、付款、取餐,全程不用下車就可以完成。在美國,快餐業超過一半的營業額來自“汽車穿梭餐廳”。類似的,銀行、藥店也為開車一族提供“汽車穿梭窗口”。如今,汽車已經滲透進美國生活的方方面面,汽車旅館、汽車電影院等,都是衍生服務的代表。
將各種汽車元素和人文景觀串聯起來的,是美國獨有的“公路文化”。被美國人稱為“母親之路”的66號公路是最經典的自駕線路之一。66號公路從芝加哥開始,途經8個州,最后抵達洛杉磯圣莫尼卡海灘。在美國公路開拓史上,66號公路扮演著重要角色。其修建于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沿途經過無數小鎮,這些小鎮因66號公路的通達而繁榮。行駛在這條“沒有盡頭”的公路上,隨處可見玉米田、公路小鎮旁販賣汽水的酒館、老式加油站、霓虹燈閃爍的汽車旅館,仿佛回到了西部牛仔風行的年代。
都說“車如人生”,真是很有道理。尤其在美國,更是如此。
還記得第一次自己開車上高速就是搬家,大箱子、小盒子塞滿車座,每一次不太嫻熟的轉彎,都伴隨著雜物東搖西擺的咣當聲,緊張到手心都是汗。第一次接機,是爸媽來參加畢業典禮。從機場的停車樓一圈一圈轉下來,爸媽嘴上說著“女兒真是長大了”,但雙手一直抓著車門側面的把手,死活也不敢松開。
幾年下來,當年那個硬著頭皮開車出門的我已經學會享受駕駛的樂趣。搖下車窗,風吹過耳邊的自在感;沒有走錯出口,順利到達終點的成就感;準備停車,剛好發現一個空位的幸福感;即便晚高峰堵車,順便欣賞一下晚霞,也有一種別樣的樂趣。
回國前,我把愛車轉賣給同學,還發了一條朋友圈告別。畢竟,它曾陪我穿梭于異國他鄉的大街小巷。
回國后,我購置了一輛比亞迪電動車。每每有人搭車,我都會興致勃勃地分享當年開車的趣事。雖然偶爾有點“橫沖直撞”,有時還會“暈頭轉向”,但這不正是出發的意義嗎?
坐在駕駛座,手握方向盤,眼前就是前行的方向――駕駛座的風景,恰如人生般美好而奇妙。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吉亞矯)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