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付式消費如何化解"信任危機"?四川多地試點建立監管平臺
消費者提前向商家支付一定的費用,而后再享受服務,這種預付式消費眼下十分流行。但是,預付式消費也存在繳費容易退款難、一些不良商家“跑路”等問題。近年來,各地預付式消費維權事件頻發,在大眾視野中,這種消費方式已然出現了“信任危機”。
對此,四川做了哪些努力和嘗試?又有哪些嘗試的方向?預付式消費要如何化解“信任危機”?記者采訪了相關人士。
案例
“閉店”“暫停營業”
多家培訓機構人去樓空
最近,知名機器人編程教育機構四川貝爾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簡稱貝爾教育)因遭遇高強度資金壓力,四川數十家門店一夜關門。而在此前,該機構以“折扣”“新課程”“買教具”等為由,讓家長繳納費用,金額從一千元到數萬元不等。前腳剛繳費,后腳商家發布一則通告后消失不見,不少家長慌了神。記者了解到,針對此事,成都多個區縣目前已成立工作專班協調處置。
同樣,近期成都一家托育機構突然“閉店”謝客,機構雖然還保留有玩具、書本、桌椅等,但有家長反映,在該機構閉店前一個月左右,還讓家長繳費一萬多元,閉店后既不安排后續課程問題,也不退費。
幸運的是,在相關部門的協調下,該機構同意按照協商的方案退款。
除開教育培訓,美容美發、體育健身等行業,甚至包括婚紗租賃,消費者交錢后都會遇到“跑路”“閉店”“暫停營業”……
“先付錢,再消費”這種消費模式往往會用大幅的優惠力度吸引消費者。有家長表示,集中買課優惠力度的確不小,但是確實不敢一口氣充值幾萬元,“需要、動心,但不敢買”。
聲音
與事后維權相比
事前防范成本更低效果更好
為什么預付式消費成為消費者投訴熱點、治理難點在哪?對此,記者采訪了西南財經大學教授、西財智庫首席經濟學家湯繼強。
他分析,預付式消費之所以成為投訴熱點,主要原因在于:預付式消費涉及領域較廣,涵蓋日常生活方方面面,涉及的大都是民生領域;預付式消費往往涉及的資金量大,動輒成千上萬、上百萬;絕大多數商家和消費者之間沒有合同、發票等有效證據協議;在預付式消費中,消費者屬于信息弱勢一方,對商家的實際背景、經營能力、營業情況等信息了解較少;由于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約束力較弱,預付式消費侵權成本低。
“由于提供預付式消費的商戶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占比較大,與事后維權相比,事前防范成本更低,效果更好。”湯繼強表示,對于預付式消費的監管首先是對商家資質的監管,應通過資質審核或設置準入門檻等方式,篩選出信譽好、資質佳、風險小的商家推行這種消費模式。其次,對預付資金加強監管,可以引入第三方金融機構,例如銀行、保險等平臺對資金進行監管,提高預付資金的透明度,防止卷款跑路的現象出現。
“除此之外,提高企業的法律意識、社會責任也是十分必要的。”湯繼強說。
嘗試
多方共同參與
讓消費處于全流程監管中
四川省保護消費者權益委員會副秘書長肖勇表示,近年來,四川消委在破解預付式消費難點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嘗試。他介紹,在宜賓,川渝地區首個預付卡消費服務平臺已經建立。平臺由政府主管部門、資金存管銀行、平臺承建方及運營方等多方共同參與,以預付式消費業務和數據的全流程監管為核心,運用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手段,實現“預付消費”事前資質審查,發卡報備、事中全過程記錄并可信存證、事后維權的監管閉環。同時,平臺引入銀行實現資金存管,有效防范預付費用的損失風險。
“這一切,都以我們熟悉的‘碼’來呈現。”肖勇說,平臺有一整套的賦碼機制,根據商戶在監管平臺上完成的等級設置不同的顏色,消費者可直觀地了解商家預付式消費的經營情況,這樣一來,就真正實現了“信用監管”,有助于形成消費透明、公開、安全的預付式消費環境。
此外,在德陽,相關的探索也在積極展開。德陽市消委與多部門聯合,在綿竹試點“預付式監管”平臺。平臺統籌15個部門,重點監管26個行業。肖勇透露,預計年底,該平臺入駐商戶可達300家。
建議
發揮大數據優勢
對商家信息進行多方面審核
“宜賓、德陽等地的探索,對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規范市場經營有積極的意義。”湯繼強表示。
“擺脫預付式消費的信任危機的重點,在于讓商家和消費者都沒有后顧之憂。除了傳統的事前預警防范、事中監管服務、事后聯動處置的全鏈條監管和服務外,四川對預付式消費的監管還可以發揮大數據技術優勢,將政府有關部門、市場管理、商家和消費者統籌起來。”湯繼強說,例如,在審核商家資質時通過大數據技術審核工商、稅務、司法等多部門的相關信息;在對預付資金監管的過程中可以使用區塊鏈技術等管理資金流向,及時發現異常等。
記者 茍春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