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學子赴承德學習塞罕壩精神
感悟塞罕壩精神 探尋綠色奇跡
為了更好地了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典范——塞罕壩,感悟其中蘊含的堅韌與奮斗,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的志愿者于7月21日前往河北塞罕壩,開展“探尋塞罕壩的輝煌與記憶”暑期社會實踐活動。
林海蒼翠連綿,高天白云舒卷。活動首日,團隊前往參觀塞罕塔。在塔下,成員們了解了林場建設者戰天斗地、造林不止的艱辛歷程以及塞罕壩生態環境的滄桑巨變,深刻感受到了塞罕壩精神的內涵。隨后,團隊展開了有關塞罕壩精神的宣講,弘揚塞罕壩可貴的精神財富。
在塞罕壩紀念館,團隊成員通過一張張照片直觀感受到塞罕壩從最初的貧瘠荒蕪到如今的綠樹成蔭的變化。同時,成員們還了解到塞罕壩林場以創新提振發展動力、以實干突破建設難關,尊重客觀規律同時持續探索鉆研,開創了國內使用機械栽植針葉樹的先河,形成了高寒地區森林經營生產體系和培育作業流程,探索積累了獨具特色的綠色發展經驗。
從一棵樹到一片“海”,幾代塞罕壩,用半個多世紀的接力傳承,當地居民當深有感觸。團隊展開了對當地居民的采訪,調查他們對塞罕壩精神的了解程度以及這種精神對他們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響。從采訪中,團隊感受到牢記使命、艱苦創業、綠色發展塞罕壩精神對當地人影響深遠。
竭誠奉獻,勇擔使命。團隊采訪了哈里哈村村書記康文有。在采訪中,康書記講述了哈里村對塞罕壩精神的理解和實踐,他強調塞罕壩精神的核心就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這一理念,與村民共同努力,提升了哈里村的生態建設和居民生活質量。此外,與康書記的友好交談中,團隊提出了“我的果樹”計劃,探討當地經濟發展的新思路。
活動臨近尾聲,團隊跟隨康文有書記參觀了哈里哈,感受當地村莊經濟發展的成果。人工林田林立,郁郁蔥蔥盎然生機,從哈里哈現今的樣貌中,團隊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前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展望。
“纖纖不絕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只有日積月累植樹造林的潛功,才能造就青山疊翠、江山如畫的顯功。此次塞罕壩之行不僅讓團隊成員們感悟到了塞罕壩精神的偉大意義,也激勵著他們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為美麗中國的夢想努力奮斗。愿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行動者,讓塞罕壩精神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熠熠生輝。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