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16D護送轟-6突防,解放軍用的大殺器,就是沖著“斬首”去的
央視公開“聯合利劍”演習更多細節,殲-16D首曝護航轟-6K轟炸機執行斬首任務。這一場景的出現,標志著解放軍并沒有打算在登陸作戰中,單純地依賴陸軍的火箭炮兵與火箭軍導彈進行進攻前火力準備,而是向著陸空聯合打擊的方向上發展,并將打擊目標進一步精確到島內的指揮中樞。
【殲-16D護航轟-6K轟炸機】
最近一段時間,解放軍東部戰區部隊組織的“聯合利劍”演習引起了外界的諸多關注。許多海外軍事專家都習慣將其與去年8月進行的環臺島演習進行對比,并試圖從已經公開的開源情報中挖掘出更多細節,用以判斷解放軍在戰略戰術理念上的變化。
然而有意思的是,那邊海外軍事專家們剛開始找,這邊CCTV-7就主動放出了一段殲-16D電子戰機護航轟-6K轟炸機的影像,表明解放軍的電子戰飛機已經能夠護航轟炸機執行對地打擊任務,在空地打擊能力上邁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
為什么說殲-16D給轟-6K護航是解放軍在空地打擊能力上邁出的里程碑式一步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需要了解殲-16D電子戰機在現代空戰中的戰術定位與價值。
要知道,現代空戰雖然名為“空戰”,但擊落敵機卻并不是空戰的唯一目標,甚至不能算是主要目標。因為打空戰的目的是為了奪取制空權,而奪取制空權的目的則是為了為后續的對地攻擊行動創造條件。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光是擊落飛機并不能完全奪取制空權。在天空之下的地面上,還有各種各樣的雷達設施與防空系統在時刻緊盯著天空。
即便進攻方能夠在之前的空戰中取得勝利,可如果無法突破后續防空網絡,那么制空權就不能通過對地攻擊、削弱敵軍的方式轉化成戰場優勢,制空權也就失去了其戰術價值。
俄烏沖突初期的俄羅斯空天軍就是一個打贏了空戰,但卻因為無法處理烏軍殘存的防空系統,導致大量對地攻擊任務難以執行。最終導致空天軍沒能將制空權轉化為戰場優勢,配合地面部隊殺傷烏軍有生力量。
面對這種地面防空系統的威脅,電子戰飛機應運而生。他們可以使用特殊的電子戰吊艙針對性的干擾敵軍的防空系統,迫使對方的防空雷達出現性能降低或失效、防空導彈無法命中目標等故障。
此外,電子戰飛機還可以攜帶反雷達導彈對敵軍防空體系內的雷達系統進行硬件層面的殺傷,讓對方防空導彈“失明”,無法繼續進行防空作戰。
也就是說,殲-16D的戰場定位就相當于一個空戰領域的“煙霧彈”與“手榴彈”,面對敵軍嚴密防空系統組成的防線時,它既可以選擇釋放煙霧迷惑敵軍,也可以選擇在敵軍防線上直接炸開一個缺口。
當然,無論是選擇哪一種應對手段,殲-16D的目的自始至終都只有一個,那就是給執行空襲任務的機隊創造突防機會。而這也是在此次“聯合利劍”演習中,殲-16D會和轟-6K一同飛行的理由。
因為就像最開始說過的那樣,空戰的最終目的并非是為了擊落更多的敵機,而是為了打擊更多的地面目標。這個道理哪怕是放在火力充沛的臺海也是如此。
畢竟目前解放軍裝備的陸軍遠程火箭炮與火箭軍各類導彈雖然能夠跨越海峽進行打擊。但這兩型武器都存在一個致命問題,那就是打擊靈活性。
要知道這兩類武器都屬于坐標打擊型武器,也就是說它打的并不是一個目標,而是一個坐標,只是目標位置與坐標重合了而已。這就導致了這類武器雖然威力巨大,但在攻擊一些移動目標以及覆蓋有衛星干擾的目標時,打擊效率就會急劇下降。
尤其是陸軍引以為傲的遠程火箭彈,這東西雖然具備末端激光制導能力,但在飛行中段還是以慣性制導與北斗衛星制導為主。一旦飛行途中遭到敵方干擾,只能依賴慣導的彈體就容易出現飛行方位偏離,導致其飛出末段激光修正范圍的風險。
因此,即便解放軍的地對地打擊能力已經十分豐富,但我們仍然需要空中打擊能力進行補充。而掛載能力強大且豐富的轟-6K顯然是個不錯的選擇。
至于為什么不用與殲-16D、轟-6K一同出現的原版殲-16?這是因為原版殲-16的對地打擊能力雖然也很強,有著“炸彈卡車”的威名。
但它說到底還只是架戰術戰斗機,掛載能力強也只是相對于戰術戰斗機而言的。面對長度超過7米、戰斗部質量超過500公斤的KD-63型戰術導彈,殲-16還是難以承受其體型。同時這顆導彈的威力,也足夠讓臺軍高層心中一寒。
另外,KD-63作為一種威力巨大、單發即可擊毀絕大多數地面目標與艦船的導彈,其主要目標也多為大型艦船或大型地面設施這類末端防御能力較強的目標。
這就需要載機需要能夠一次性掛載多枚導彈,以實施飽和打擊。這是即便硬掛,也只能在理論上掛1發的殲-16做不到的。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殲-16D護航的轟-6K很可能就是在執行這類針對大型目標的打擊任務。
因為無論是位于島內的臺軍圓山、衡山兩大山體指揮所,還是目前正處于臺島東部海域活動的美國尼米茲號航空母艦,其在性質上都屬于自身擁有較強電子干擾與防空反導能力的重型目標。只要解放軍將其癱瘓,基本上就可以等同于“斬首行動”的成功。
雖然這兩型目標都能夠讓火箭軍代勞摧毀,但陸海空聯合精確打擊講究的就是一個“聯合”,也就是通過信息化作戰體系對目標進行三維立體同步打擊。
只有這樣,敵軍的防御系統才能難以應對來自各個方向的攻擊,最終在系統過載的情況下被擊毀。可以說,隨著這里程碑式的一步正式邁出后,解放軍麾下的各類遠程打擊能力將真正實現互相兼容、互相彌補,徹底將各自為戰的作戰模式丟入歷史的廢紙堆中。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