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信銀行以科技創新破解普惠金融難題
1984年11月20日上午10時,中國首次南極洲考察隊、南大洋考察隊乘坐“向陽紅10”號船和“J121”船,從上海原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碼頭起航,邁出了遠征南極的第一步。
彼時,沒有遠洋經驗,沒有破冰船,也沒有取暖設備,考察隊在冰天雪地的南極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短短61天建起了我國第一座科學考察站——中國南極長城站。
過去40年來,一批又一批的考察隊員遠赴極地、勇拓新路,書寫著我國極地科技創新事業的發展歷程。就在近日,由中信銀行攜手中國國家地理舉辦的“極地來信”沉浸展亮相北京,致敬中國極地考察40周年,禮贊“向南而行”的無畏精神。
數字銀行,也正如奔赴極地的南極探險者一般,在過去的十年中,探索未知,完成了一次次數字普惠的“極地探險”。
一路走來,以中信銀行旗下百信銀行為代表的數字銀行,正在以探路者的姿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與數字化浪潮席卷之下,不斷探索數字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的新范式,并展現出強勁、堅韌的發展勢頭。
實際上,不管是百信銀行、郵惠萬家銀行等“國家隊”銀行,還是微眾銀行、網商銀行等新興民營銀行,其核心都是以科技創新破解普惠金融難題,共同構成了我國數字銀行的“大江大河”。
這意味著,牌照或者名稱都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探索與創新,像“向南而行”的極地探險者那樣。
01補位者
百信銀行誕生于2017年,是我國第一家國有背景、融合金融與互聯網雙基因的數字銀行。
作為數字銀行“國家隊”,從誕生的第一天起,百信銀行就肩負著銀行業數字化轉型發展的試點使命,在時代前沿,向未知邁進,探索數字化服務新路徑,著眼于對傳統金融服務進行“補位”,針對傳統金融服務較難覆蓋的人群和領域進行差異化發展。
對新生的數字銀行而言,這樣一條“補位”之路,并沒有什么成熟經驗可以參考,需要探索未知、開辟新路,趟出一條有百信特色的數字普惠金融發展之路。站在用戶的角度,那些需要“補位”的普惠群體,從新市民到小微企業,同樣是迎難而上的“探險者”。
這是屬于“探險者”的“雙向奔赴”。作為首個把金融服務全部搬到云上的數字銀行,百信銀行堅守“為百姓理財,為大眾融資”的市場定位,持續探索人工智能、大數據、大模型等領域的數智化應用,創新推出了一系列數字金融產品。
面向新市民等普惠人群,百信銀行不斷提升數字普惠金融服務廣度,在生活消費、創業就業、財富管理等多元化場景,幫助他們“落地生根”;同時打造一站式數字財富管理服務,在滿足財富增值需求的同時,提供更智能、更精準的內容陪伴服務。
另一方面,百信銀行以產業數字金融助力中小微企業,深入踐行國家戰略,持續加大對產業鏈、供應鏈的支持力度,在科技的驅動下,推出“百興貸”等普惠產品,助力營造中小微企業良好融資生態。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百信銀行已為5000萬以上新市民群體提供服務,消費信貸及普惠小微信貸投放金額合計922.85億元。在財富管理方面,累計接入79家資產管理機構和近1900只理財產品,新市民用戶持倉余額占比超55%。
百信銀行所開拓的數字普惠金融模式,也是全球數字銀行發展的主流。據奧緯咨詢發布的《全球數字銀行發展與創新趨勢報告》,數字銀行的業務形式契合普惠金融的發展需求,幫助觸達了傳統銀行體系未能覆蓋的人群,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為個人和小微企業提供小額、便利、費率合理的金融產品,從而幫助改善了全球金融的普惠性。
據奧緯咨詢統計,在過去十年中,全球數字銀行的數量和規模快速增長。截至2023年末,全球累計成立的持有銀行牌照的數字銀行總數達到235家,而更廣泛的提供數字化銀行服務的機構數量則早已超過300家。
02科技底色
補位難,可持續的補位更難。如何讓數字普惠這條路行穩致遠,是百信銀行作為數字銀行“國家隊”的使命。
換句話說,面對新市民群體信用資質弱等問題,金融機構如何在成本較低的情況下,為海量用戶提供更精準、更可得、更持續的金融服務,成為破解普惠金融發展的關鍵。而這,離不開數智化創新的不斷突破,以科技的力量推動商業可持續。
這就需要全新的數字科技底座。從一開始,百信銀行就擁抱以大數據、AI、區塊鏈、云計算為代表的下一代數字基礎設施,充分利用銀行在數字云原生方面的后發優勢,打造敏捷、開放的架構體系,成為我國首家自主掌控、業務全面上云的數字銀行。
在此基礎上,百信銀行以科技和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鍛造數智金融核心能力,提升金融科技“云化、敏捷、智能、安全”水平,實現高可用、高安全、高彈性、低成本,將年化戶均基礎設施成本壓縮至1.01元,為數字普惠金融價值鏈的構建創造了條件。
其中,百信銀行借助AI驅動,構建百信金融大腦,搭建湖倉一體的大數據平臺體系,建立IBA的AI架構,讓AI參與感知、分析、決策到執行,并應用在營銷獲客、產品創新、用戶運營、風險管控、客戶服務等環節,全面搭建起數字銀行的智能運營體系。
可持續的前提是安全穩健。多年來,百信銀行不斷完善“六位一體”智能風控體系,通過“預訓練和遷移學習”算法創新,模型整體效果提升20%,推進風控策略敏捷迭代,百信銀行模型整體效果提升20%,建模效率提升160%,線上策略超17000條。
百信銀行的數智化建設和應用成果,也在業內獲得廣泛認可。截至目前,百信銀行已經連續三次入選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科技監管沙箱,連續四年榮獲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科技發展獎。
可以看到,百信銀行不僅為我國數字銀行發展開辟了新路,也為數字銀行創新提供了樣本。正如奧緯咨詢上述報告所指出的那樣,未來數字銀行將持續以其金融科技和創新能力,在金融體系中扮演“創新推動者”的角色,促使整個銀行業保持創新活力。
創新,往往意味著穿越“無人區”,或者像是極地探險。
不只是百信銀行,還有郵惠萬家銀行、微眾銀行和網商銀行,這些數字銀行“探險者”正在形成合力,在探索數字金融大文章的道路上“向南而行”,為實體經濟發展與金融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難而正確,久久為功。這條數字普惠的新征程,已經越走越寬。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