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小花:企業如何抓住人工智能最新機遇
在全球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下,人工智能已成為驅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力量。從基礎大模型迭代到垂直場景應用,從算力基礎設施升級到數據要素市場建設,人工智能正重塑全球產業格局。企業作為創新主體,需從戰略定位、技術部署、組織變革、風險治理等維度構建系統性能力,方能在這場變革中搶占先機。
一、戰略定位:將AI從“工具”升級為“核心引擎”
1. 深度綁定業務目標
企業需將AI戰略納入長期規劃,而非短期技術跟風。例如,華夏銀行通過混合AI模型架構實現高精度自然語言“問數”和智能分析,將數據洞察能力賦能一線業務人員,降低庫存積壓成本。決策層可利用AI預測市場需求,優化供應鏈;研發層可借助生成式AI加速產品迭代,如得物基于海量交易數據訓練智能客服系統,精準理解潮流商品語境;服務層可部署多模態客服系統,實現24小時智能應答,提升客戶滿意度。
2. 構建全價值鏈賦能體系
數據顯示,89.84%的企業已將AI嵌入經營環節,其中“數據分析與決策支持”(57.03%)、“技術創新與產品研發”(49.22%)、“客戶服務”(46.09%)成為核心應用場景。企業需建立覆蓋研發、生產、營銷、售后等環節的AI賦能框架。例如,遠光軟件將智能軟硬件產品應用于多家大型集團企業,支撐數智化轉型;深圳市遠望谷打造AIagent賦能的智能寵物硬件設備,形成“硬件+AI+生態”的全周期運營模式。
3. 把握政策與市場雙重紅利
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明確,要推動人工智能在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普及。企業可依托政策支持,在醫療、制造、交通等領域開發垂直場景解決方案。例如,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終節者”小程序將AI從醫生端拓展至患者端,10秒內評估肺結節風險;中核浙能的無感位置服務系統實現核電站全天候監控,將安全管理從事后響應推向事前預防。
二、技術部署:從通用能力到行業專業化
1. 突破“大模型崇拜”,聚焦業務適配
企業需摒棄“參數規模至上”的誤區,轉向“自有模型+行業模型+私域模型”的組合策略。例如,上海巖芯數智采用非Transformer架構大模型,降低邊緣終端部署成本;微億智造的具身智能工業機器人替代人工,在高溫環境中實現一體化壓鑄件高精度缺陷檢測。模型需深入理解垂直領域邏輯,如通用客服大模型無法處理電商平臺精細退換貨流程,而行業模型可無縫對接企業數據系統。
2. 構建數據-算力-算法協同體系
算力是AI發展的基石。企業可依托國家“東數西算”工程,布局區域性智算中心。例如,臺州加快建設浙東南智算中心二期項目,為數字經濟與人工智能產業提供算力保障。數據方面,需建立高質量數據集,如浙江溫州依托中國(溫州)數安港平臺,孵化469項數據產品。算法層面,可參與開源社區建設,降低研發成本。
3. 探索軟硬件協同創新路徑
AI應用需突破單一技術邊界,實現軟硬件深度融合。例如,宇樹科技的人形機器人Unitree R1支持用戶二次開發與個性化定制,重量僅25千克;浙江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研發的“領航者2號”已走出實驗室進入工廠,帶動上下游零部件供應商協同發展。企業可通過共建聯合實驗室、參與行業標準制定等方式,構建技術生態壁壘。
三、組織變革:從“人機協作”到“生態協同”
1. 重構人才與崗位體系
65.63%的企業已設立或計劃設立AI崗位,融合進數據/IT部門成為主流。企業需培養員工數據分析和AI工具操作能力,例如生產企業培訓工人使用預測性維護系統,提升問題處理效率。同時,需吸引兼具理論與工程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如西湖大學在城西科創大走廊孵化的46家高科技企業中,AI及相關領域占比近20%。
2. 推動產業協同集聚
張江科學城的“模力社區”聚焦具身智能、科學智能等領域,吸引智譜寰宇、阿里通義千問等模型巨頭落戶,形成完整產業鏈。企業可通過參與創新聯合體、加入行業聯盟等方式,共享技術資源。例如,浙江促成平臺與高校、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119家,互聘科研人員633名,15家投資機構駐點式服務省實驗室、省技術創新中心。
3. 構建開放創新生態
龍頭企業可發揮引領作用,如阿里巴巴國際站通過AI保效版一鍵生成商品圖、智能回復買家咨詢,郵件回復率提升至15%,買家回復率達55%;中移(上海)信息通信科技在內蒙古文玉煤礦部署“九天工業安監大模型”,實現采礦一線“生產安全第一”。中小企業可采取“輕量化”轉型策略,如義烏沙灘巾工廠通過1688 AI工具集群實現“每日上新”,設計師團隊從5人減至2人,人效提升300%。
四、風險治理:從“技術可控”到“結果可信”
1. 建立安全可信機制
企業需將防護機制嵌入模型運行邏輯,如上海觀安信息的數據分類引擎通過“概率評分+上下文證據鏈”實現責任追溯;解決模型“黑箱”難題,確保每個輸出有據可查,例如金融領域的決策需依賴可解釋的AI分析。
2. 完善合規與倫理框架
數據隱私保護方面,企業需嚴格遵守《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等法規,建立數據脫敏、加密傳輸等機制。算法偏見修正方面,可通過聯邦學習技術實現“數據可用不可見”,避免訓練數據偏差導致的不公平決策。例如,北京恒華偉業在AI+能源大數據分析中,采用差分隱私技術保護用戶信息。
3. 強化風險預警與應對能力
企業可構建人工智能風險典型案例庫,涵蓋倫理爭議、技術濫用等場景,制定應急預案。同時,需關注國際治理動態,如歐盟《人工智能法案》對高風險AI系統的嚴格監管,提前布局合規體系。
五、實踐案例:從中小企業到行業龍頭的轉型范式
1. 中小企業“輕量化”轉型
1688 AI工具集群為義烏沙灘巾工廠提供設計、開款、金融等全鏈條服務,通過免費戰略賦能商家,三個月內幫助新增百萬銷售額。企業可借助平臺化工具降低轉型成本,聚焦核心業務創新。
2. 行業龍頭“生態化”布局
阿里巴巴通過“通義千問”大模型構建AI生態,覆蓋電商、物流、金融等領域;華為推出盤古大模型,在氣象預測、藥物研發等領域實現突破。龍頭企業需發揮技術溢出效應,帶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
3. 區域創新“集群化”發展
浙江以杭州“六小龍”為核心,布局人工智能數據與應用、腦機接口、人形機器人等重大專項,2025年上半年核心產業營收突破3000億元。企業可依托區域創新資源,參與共建實驗室、技術轉移中心等平臺,提升創新能力。
人工智能正從技術競賽轉向產業生態競爭。企業需以戰略定力穿越技術周期,以開放協作構建創新網絡,以風險意識守護發展底線。唯有將AI深度融入業務基因,方能在全球產業變革中占據制高點,實現從“規模擴張”到“價值創造”的跨越。
隨便看看:
- [民生]衢州平安產險:暴雨中的“平安橙”
- [財經]BTC L2 網絡B2 Network已支持 Bitget錢
- [民生]陽光逐夢 守護隨行——陽光產險鎮江中支愛心助考活動
- [財經]防風險、守底線,昆侖健康保險筑牢老年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墻
- [民生]中荷人壽安徽省分公司積極開展2024年“普及金融知識萬里行”
- [民生]中國平安:福布斯2024年全球企業2000強第29位 位列
- [財經]現貨黃金價格屢創新高 飾品金價跟漲
- [財經]中國企業探索高鐵產業鏈金融新模式
- [財經]全球船舶租賃香港投資有限公司與太平保險香港有限公司持續合作,
- [財經]啟牛學堂解析AH溢價收窄背后:港股“老經濟”發力 vs A股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