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鈔機盡力了,但需要一部分人先消費起來
4月11日,央行發布了3月份的金融數據,我對這個數據的評價只有一句話:印鈔機確實盡力了。
且看數據:新增社會融資5.38萬億,增速10%;廣義貨幣(M2)余額281.46萬億元,同比增長12.7%;一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10.6萬億元;一季度人民幣存款增加15.39萬億元,同比多增4.54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9.9萬億元。3月份,人民幣存款增加5.71萬億元,同比多增1.22萬億元。
這些數據,個個都超預期,而且,央行還選擇在3月17日突然降準,也是超市場預期。
然而,同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物價數據卻似乎和央行印鈔機的努力南轅北轍:3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0.7%,創18個月的新低,環比下降0.3%;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2.5%,跌幅擴大,而且,這已經是連續7個月處于下降。
于是,網上一片中國經濟陷入通縮的驚呼。
當然,這里面不乏一些不懂裝懂的鸚鵡學舌。關于中國經濟是否陷入通縮,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明確闡述:看到統計局的物價數據就認為中國出現了通縮,這是連通縮的基本概念都沒搞清楚。
通縮,是相對于通脹而言的,對于通脹,大家都很熟悉。
但是,對于通縮,很多人可能很少經歷過。但通縮也是一個普遍的經濟現象,在很多國家出現過通貨緊縮的現象,比如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但不是價格下跌就是通縮。
在經濟學上,通縮有著嚴格的定義,指的商品和服務價格全面而又持續的下跌。這里面需要強調兩點:一是商品和服務價格全面的下跌,二是持續的下跌。所謂持續的下跌,雖然目前沒有統一標準,但一般認為,CPI持續兩個季度環比下跌就認為出現了通貨緊縮。
3月份的CPI數據雖然在2月份同比上漲1%的基礎上漲幅又下滑到1%以下,這引起了很多人的驚呼。但實際上,漲幅1%和漲幅0.7%沒有本質的區別。從環比看,下滑了0.3%,但跌幅在收窄。
分析3月份物價表現比較弱的原因,也是非常簡單的。
CPI同比漲幅比較弱,和去年的高基數以及食品價格、汽車價格戰等有關系。在3月份0.7%的CPI同比漲幅中,上年價格變動的翹尾影響約為0.7個百分點,與上月相同;新漲價影響約為0,上月為0.3個百分點。扣除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漲0.7%,漲幅比上月擴大0.1個百分點。
從環比看,CPI下降0.3%,降幅比上月還收窄了0.2個百分點。主要是因為食品價格下降下降,特別是鮮菜價格和豬肉價格以及油價下跌的影響。
總體而言,物價數據比較正常,沒必要大驚小怪,你可以說擔心中國經濟會陷入通縮,但目前無論是數據,還是原因分析,并不存在通縮。
從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看,同比下降2.5%,同比已經連續7個月是負增長區間,超過了2個季度,似乎陷入了通縮區間。但如果分析原因,就會發現,PPI同比下降2.5%主要受去年俄烏沖突同期石油、煤炭、鋼材等大宗商品價格反彈基數高導致。
據測算,在3月份2.5%的PPI同比降幅中,上年價格變動的翹尾影響約為-2.0個百分點,上月為-0.9個百分點;新漲價影響約為-0.5個百分點,與上月相同。而從環比看,PPI連續兩個月持平。
當然,CPI和PPI比較弱是事實,這并不意味著中國經濟已經進入到通縮的區間,而是說明無論在消費端和生產端依然很弱。就此而言,提出通縮的專家有一點提醒是對的:那就是通過對可能出現的通縮的提醒,讓管理層意識到,需求不足和債務風險仍然是中國經濟目前最大的兩個問題。
這兩個問題如果解決不好,就可能導致通縮這個狼來了的故事成真。
因為按照凱恩斯學派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論,如果生產者對投資的預期不好,就會導致投資需求下降,從而帶動生產資料價格的下跌,這會進一步引起物價的下跌。而消費者如果對經濟前景的預期不好,消費需求就會下降,從而帶動物價的下跌。物價的下跌,又會導致實際利率的上升,從而使得現在消費顯得比將來消費要貴,從而使得消費者推遲消費,進一步導致消費下降,物價下跌。
必須解決消費不足和企業家的預期問題。
也可以肯定的說,從目前的數據看,通縮問題暫時不需要擔心。可以觀察兩會后一系列政策落地后的效果。
對于消費問題,很多人指出,消費不足的根本原因是老百姓沒錢了。
這的確是原因之一,但還應該看到,導致消費不足的另一個原因是仍然存在很多限制消費的種種障礙。畢竟,央行的數據顯示,1季度居民存款又增加了9.9萬億,這意味著,即使有錢的老百姓也不敢消費或者消費不了。
一些老百姓想換房,但二套房的首付比例太高,想買車,但搖不到號。想重新裝修房子,又無法貸款。
這兩天,某部門出臺了一個關于物價的征求意見稿,說要每桌超過1500元的宴會進行重點監管,出發點是好的,但這勢必會影響消費,給一些部分干擾企業提供了權力。何況現在一桌1500元的宴會實在是很普通,難道大家在宴席上都吃方便面或者黃燜雞才正常?讓有錢人好好消費,讓一部分人先消費起來,這有什么不好?
PPI連續7個月處于下跌區間,說明企業的預期仍然不好,仍然不敢投資,要從根子上解決企業各種“怕”的問題,給企業長期的好的預期,讓企業安心轉型和高質量發展。
回到我之前的文章中談到的“寒熱之癥”。當下的中國經濟和貨幣政策的表現確實有點外熱內寒。
中國經濟一面是貨幣政策的火焰,金融數據表面看馬力十足,但實際上經濟本身的內在仍然溫度偏低。一面又是消費和企業信心遭遇的冰冷的海水。下一步的政策重點是在消費政策和企業家的預期方面有更加超常規的真金白銀的舉措,僅僅靠貨幣政策的寬松,難以解決消費不足和投資乏力的問題,而不是僅僅靠印鈔機。
隨便看看:
- [理財]鴻泰鼎石專業清收助力,共筑金融行業穩健基石
- [理財]華安保險亮相第十八屆深圳金博會 董監高責任險、人身險等特色保
- [理財]博聯資本陳俊:市場情緒變幻莫測,美股能否獨善其身?
- [理財]東吳證券非銀行業分析師葛玉翔:高股息策略是險資長期入市首選
- [理財]PayerMax:解決中東游戲出海支付難題,助力跨境收款
- [理財]越秀服務2023年業績符合預期,機構維持“買入”評級
- [理財]中和農信堅持以人為本,探索可持續商業模式
- [理財]華夏理財悅安封閉式理財產品120號12日起發行
- [理財]民生理財貴竹固收增利天天盈20號理財產品22日起發行
- [理財]大通縮來了!這是中國經濟最大的風險,是時候降息了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