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混改碧水源的“五項融合”實踐
文 ? 黃江龍
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
《國資報告》雜志2023年第8期
多年來,作為民企上市公司和行業領先的膜技術企業之一,碧水源憑借著膜材料研發、膜裝備制造、膜工藝應用和數字化水務運營等優勢,已發展為中國環保行業、水務行業的標桿企業。近年來,面對PPP環境、市場、資金等多方面的挑戰,碧水源開始積極尋求戰略突破,與能夠帶來深度協同效應的中央企業融合,以期共同實現中國和海外市場的發展。
碧水源的自主創新技術與業務領域,恰好符合中交集團打造“科技型”企業的要求,在“江河湖海優先”的經營大方向上可對城市鄉村的生態環保業務進行有效補充。2019年以來,中交集團所屬中國城鄉通過“股權轉讓、表決權委托及董事會改組、定向增發”三部曲取得碧水源的實際控制權,并通過第四部“要約收購”進一步強化實控能力。
2022年是碧水源并入中交集團管理體系后的首個完整實施年,雙方在戰略目標、公司治理、科技創新、業務發展、人才隊伍等方面充分融合,取得積極成效,經營質效穩步提升。
戰略融合
競爭優勢顯著增強
近年來,我國逐步加大對生態文明的重視力度,黨中央、國務院先后頒布生態文明建設相關的規劃、意見與方案等激勵政策。為提升碧水源高質量發展,碧水源需進一步強化明晰戰略定位,做好長期戰略發展規劃。
混改之后,中交集團、中國城鄉指導碧水源逐步調整、制定并落實發展戰略,按照戰略規劃細化落實年度、季度發展目標,并掛表推進。目前碧水源的整體發展思路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國家生態文明戰略、全面融入新發展格局。持續提升打造以膜技術為引領的世界一流水務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鞏固集膜材料研發、膜裝備制造、膜工藝應用于一體和數字化水務運營“兩個國際領先”優勢;堅定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兩條主線”;在污水資源化、高品質飲用水、海水淡化、鹽湖提鋰、工業零排五大業務領域進行重點發力,加速開創發展新征程,為解決我國城鄉水環境、水資源、水生態問題提供技術和產業支撐。
同時,為助力碧水源持續提升戰略水平,中交集團、中國城鄉結合碧水源的獨特性,一企一策,制定高質量發展方案,通過戰略規劃指導,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有效保障了國務院國資委關于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質量、深化改革及對標世界一流等系列工作的整體要求落地,不斷探索符合資本市場以及民營企業部分活力機制的創新實踐。
治理融合
規范運作提升效能
混改以來,在中交集團和中國城鄉指導下,碧水源不斷加強黨的建設,完善治理體系,把黨的政治優勢與現代企業治理的制度優勢相結合,為把公司做強做優做大提供了根本遵循。
加強黨的建設?;旄那?,碧水源作為海淀區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上級黨委為中關村科學城綜合黨委,碧水源“雙向進入,交叉任職”領導管理體制尚未形成,黨委會前置決策機制尚未建立?;旄囊潦?,碧水源黨委就積極推動非公黨建向混合所有制黨建轉型,在過渡期內實行黨建工作屬地化管理,同時接受中國城鄉黨委黨建業務指導的工作模式,逐步加快黨委相關機制的建設工作。下一步,碧水源將把黨的領導有機融入公司治理,同時,充分厘清黨委會和法人治理結構的職責界面,科學設定黨委會前置研究的重大事項清單。
完善治理體系。2022年,碧水源通過公司治理、制度優化等方面工作,進一步優化三會一層體系建設,完善治理體系。通過強化公司章程在治理中的基礎性作用,有效保障股東大會為公司重大事項決策的權力機構;堅持董事會“定戰略、作決策、防風險”的職責定位,推動重要管控事項決策權、控制權向董事會集中;做實監事會,充分保障和發揮監事會對董事會、經理層規范行權履職的監督評價作用;做活經營層,確保經理層做好“謀經營、抓落實、強管理”系列工作。
目前,碧水源股權結構及治理架構可有效實現股東層、董事層、管理層三層結構的分離,有利于切實發揮三會一層的公司治理質效,形成有效制衡,激活積極股東對公司治理的參與廣度與深度,通過搭建現代化公司治理架構,充分實現公司及全體股東的利益。
科技融合
研發驅動內生增長
混改以來,中交集團和中國城鄉指導碧水源制定產業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碧水源科技型企業定位,堅持把科技創新放在突出位置,加快壯大戰略科技力量,打造高端技術國家隊,增強自身核心競爭優勢。
湖北十堰神定河污水處理廠是南水北調水源地污水處理工程,采用碧水源MBR膜技術,為保護丹江口水庫水質起到積極作用
聚焦科研重點攻堅。在中交集團和中國城鄉指導下,2022年度,碧水源成立技術委員會,負責制定公司科技研發的戰略、方針、政策,制定公司中長期技術發展規劃方案等。技術委員會成立后,明確和布局了振動MBR技術研發與應用、基于大數據分析技術的膜污染預測與優化、高品質反滲透膜開發、高性能納濾膜開發、超微濾膜綠色生產研究、新能源技術研究等6個科研領域,攻堅實現多個技術打破國外壟斷,破解行業“卡脖子”問題。
完善科技創新保障體系。為加強碧水源科技研發項目管理,理清研發項目管理機制與流程,中交集團和中國城鄉針對公司科研投入合規性進行專項檢查,碧水源借此發掘研發投入潛在風險,重視科技管理和研發投入協同、規范科研項目過程管理和研發經費管理,提升創新管理能力,做實研發投入,優化研發投入與成果產出。2022年碧水源研發投入強度為3.02%,創近年歷史新高。
強化科技人才梯隊建設。依托中交集團平臺資源創新開展科技人才職稱評定,碧水源開展科技創新激勵,不斷提升科研實力,增強科研人員獲得感、成就感。碧水源目前擁有科技人才435人,其中正高級職稱5人,副高級職稱59人,中級職稱155人,提升了整體科技人才的層次。
業務融合
“六個協同”提升效能
混改以來,碧水源積極推進與中交集團和中國城鄉在管理、市場、運營、設計、采購、財務等六個方面的協同,推進業務融合向縱深發展。
管理協同,提升經營質效。2022年,碧水源通過強抓市場,加強成本費用管控、低效資產出清及治虧、加大應收賬款清收力度、加強帶息負債壓降等系列工作,有效提升了碧水源發展質效,扭轉經營業績整體下行態勢,生產經營目標穩步實現。同時,碧水源通過“三強四清”“壓減”等專項工作降低成本,費用支出總體下降12.36%。
市場協同,增強業務能力。圍繞中交集團“三重兩大兩優”的經營策略和中國城鄉關于碧水源業務發展的總體要求,碧水源進一步優化市場業務方向和業務布局,聚焦“污水資源化、高品質飲用水、海水淡化、工業零排放、鹽湖提鋰”五大業務板塊,實現主業鏈條效益凸顯,充分體現市場戰略“管全局、利當下、促長遠”的作用。2022年,在中交集團、中國城鄉的市場協同開發作用下,碧水源實現新簽EPC及PPP合同額111.94億元,相較2021年提升12.79%。
自混改以來,碧水源依托中交集團“一帶一路”及央企平臺優勢,通過業務協同,碧水源海外業務發展迅速,先后中標多個海外項目,碧水源海外競爭實力明顯提高、國際知名度顯著提升。比如,碧水源和中交集團合作中標的巴基斯坦瓜達爾港海水淡化項目,實現了碧水源在反滲透膜海水淡化領域從國內領頭到進軍海外的跨越。
運營協同,優化管理體系。并購前,碧水源業務主要以水處理領域的投資建設為主,2022年,碧水源通過組織機構重組、新設運營事業部,將運營從混業管理的局面中剝離出來,運營業務具有現金流、利潤穩定的特點,隨著在建項目轉商運、精細化管理水平持續提升,碧水源逐步確立在數字化水務運營領域的國內領先優勢。
設計協同,煥發增長生機。一直以來,碧水源的設計業務為公司內部部門之一,主要輔助公司市場和工程項目,由于市場變化迅速,原有設計的經營和管理模式不能較好匹配公司快速經營發展,服務意識較為薄弱。2023年,碧水源參考中交集團、中國城鄉旗下獨立設計院的運營模式,開始對碧水源設計研究院的商業模式和體制機制進行整體重構,調整發展定位,從原有的輔助職能調整為獨立自主的經營主體,快速增強經營意識,提升管理能力。
采購協同,實現集約發展。碧水源積極學習中交集團供應鏈管理及采購集中管理等先進經驗及其豐富的供應鏈資源,大宗商品采購明顯實現降本增效。對下支付方面,碧水源利用中交集團金融渠道資源,通過交行航信等供應鏈金融支付手段,提高貨款支付及時性和安全性,緩解公司現金流緊張問題。
財務協同,強化精益管理。為更好提升上市公司質量,碧水源啟動了新一輪財務制度體系建設,以持續提升財務內控管理,并開展財務機構優化改革,有效提升財務價值增值和工作質效。目前,碧水源在資金融通方面已經取得長足改善,截至2022年底,碧水源授信規模達456億元,合作銀行已涵蓋國有大行、政策性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外資行和集團內部金融機構等全部類型共34家金融機構;綜合融資成本持續下降;供應鏈金融應用改善明顯,有效降低帶息負債及資金成本。
人才融合
組織改革激發活力
在中交集團和中國城鄉指導下,碧水源積極推進“三能改革”和“組織變革”,不斷激發人才干事創業熱情,人才融合持續深化。
推進“三能改革”,大幅提升人員效能。自2022年開始,碧水源開始試點推行干部競聘上崗。建運中心機構改革突破性地采用了“揭榜掛帥”機制,所有參與競聘干部重新起立,攜經營業績承諾參加競聘。2022年,碧水源中高級干部考核調整或不勝任退出人數7人,退出率達9.46%。同時,碧水源大膽使用年輕一線干部,在采購部改革中,采購部總監和副總監均是從一線項目負責人越級提拔使用,從而為干部使用暢通了渠道。
為了切實增強員工的工作動力,實現績效的激勵鞭策作用,碧水源于2022年啟動了績效體系改革,成功推行“組織考核+崗位考核”綜合考核模式,改革主要聚焦三方面內容:第一,做實組織績效考核,并將組織績效與崗位績效進行有機聯動。第二,大幅提升績效結果的區分度和差異性,破除考核的平均主義“大鍋飯”現象。第三,大幅提升績效結果的彈性。通過績效手段的剛性應用,使公司全員實現了收入能增能減的目表。
改革組織機構,激發經營活力。為壓實下屬各業務單元經營主體責任,激發經營活力,碧水源強力推進了業務單元建運中心分拆工作。久安公司進行了業務和人員重組,組織定位于投資項目和EPC項目的建設管理,新設了運營事業部,組織定位于水務項目的專業化運營管理,從而實現了原建運中心的“分灶吃飯”,解決了建設運營混業管理的突出矛盾。改革后,2022年運營事業部凈利潤同比增長26.2%,久安公司產值同比增長27.8%。
原市場中心共設置5個部門,通過改革,合并同類項,市場一部與市場三部合并,市場二部與市場五部合并,取消市場四部番號設置。改革后,碧水源市場機構更為精簡高效,內部無序競爭情況大幅減少,市場整體對外作戰能力明顯增強。
2019年以來,中交集團通過戰略、治理、科技、業務、人才五個融合持續深化改革,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積極成效,推動碧水源補齊治理短板,增進科研實力,補強國際業務弱項,鞏固人才優勢,同時,經營業績向好,2022年碧水源實現歸母凈利潤7.08億元,同比增長21.36%,為中交集團進一步完善全產業鏈體系、產業轉型升級,加強專業化運作,提升央企服務國家戰略的能力作出了貢獻。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