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野外揚子鱷種群數量逾千
5月22日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后的第一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昨日,記者從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活化石”揚子鱷在我省野外穩定種群數量已超過1000條。2022年,監測到野外揚子鱷產卵26窩602枚,孵出幼鱷372條,再創歷史新高。
野外孵化幼鱷372條 創歷史新高
近年來,我省連續開展了大規模揚子鱷野外放歸活動,具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力。為全面掌握野外揚子鱷種群數量動態變化情況,5月8日,由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與安徽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聯合開展的2023年揚子鱷野外種群資源調查工作正式啟動。
“每年5月、6月是揚子鱷交配的季節,這個季節更容易發現揚子鱷。”安徽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晏鵬告訴記者,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先后開展了10次揚子鱷資源調查,“本次是繼2021年、2022年后再次對野外揚子鱷資源進行全面普查。”
“2022年監測到野外揚子鱷產卵26窩602枚,孵出幼鱷372條,再創歷史新高,顯示了野外種群良好的發展態勢。”安徽省林業局副局長張令峰表示,為改善野外揚子鱷生存環境,安徽省生態修復核心棲息地263公頃,進一步擴大了野外揚子鱷適棲范圍。
張令峰透露,目前揚子鱷野外穩定種群數量已超過1000條。安徽省在做好揚子鱷野外種群保護復壯的同時,還不斷加強揚子鱷人工繁育技術的研究和繁育設施的建設。揚子鱷繁育中心目前建有飼養池73個,繁殖種群養殖塘口12處,年繁殖能力在1000條左右。
張令峰還介紹,2021年,我省為探索揚子鱷就地越冬飼養模式,投入資金1600多萬元,建成約2.39公頃、容納2000余條成年揚子鱷就地飼養越冬的基礎設施。在系統總結揚子鱷人工繁育技術的基礎上,發布了我國首個地方標準《揚子鱷飼養繁殖通用技術標準》,填補了揚子鱷繁育技術領域的空白。
構建空間保護體系
擴大濕地保護網絡
2022年3月安徽在全國率先印發實施《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施意見》,推動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積極成效。目前,我省林木種質資源普查登記名錄達1300余種,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收集達5481份;長江生態的“晴雨表”長江江豚在安徽段種群數量增長明顯;東方白鸛、黃嘴白鷺等眾多鳥中國寶從“初現”到“頻現”安徽,“用翅膀投下了生態贊成票”。
從構建空間保護體系方面來看,安徽擁有“大別山”和“黃山―懷玉山”2處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全省共建有自然保護區109處,有效保護了大鯢、連香樹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以及亞熱帶和溫帶過渡帶典型森林生態系統。有著“華東地區物種基因庫”美譽的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安徽省植物資源種類分布最為集中的地區之一。
濕地具有多種生態功能,孕育著豐富的自然資源,被人們稱為“地球之腎”。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2022年,安徽擴大濕地保護網絡,新設立了安徽蕪湖外龍窩湖、安慶新洲、渦陽包河等3處省級濕地自然公園,并聯合發布了包括黃陂湖等7處濕地的第二批省級重要濕地名錄。接下來,安徽省將推動制定《安徽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辦法》,編印《安徽省濕地保護規劃(2022-2030年)》。
合肥通客戶端-合報全媒體記者 張夢怡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