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武威觀民勤“菌蔬輪作”開啟“一棚雙收”新模式
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把設施農業作為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引導鎮村緊緊圍繞興產業、帶就業、促增收的發展思路,依托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大棚食用菌和蔬菜“輪作”種植產業,通過不斷提高設施農業生產經營的特色化、專業化、規模化和標準化水平,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走進民勤縣雙茨科鎮育苗中心,一座座大棚首尾相接、整齊劃一的排列在田野。掀開羊肚菌大棚溫室的門簾,一股溫熱的氣息裹挾著泥土的芬芳撲面而來,筆直似線的田壟間,營養袋整齊排列。村民們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正有條不紊地翻耕土地、運送輔肥、播撒菌種、蓋膜覆土……一派冬種農事忙,冬閑田不“閑”的繁忙景象。
“我們從去年就組建了技術團隊,到陜西、寧夏等地考察學習,經過多輪的菌種研發和下地實驗,已經掌握了適宜大棚空閑期種植羊肚菌的關鍵技術。”談起“菌菜輪作”技術,民勤縣雙茨科鎮副鎮長劉海瑞介紹說,羊肚菌的生長周期短、見效快,每年10月中旬左右開始耕地消毒,11月初下種,次年4月左右采收結束,騰退出來的大棚稍加整修便可接茬種植辣椒、西紅柿等蔬菜,且菌袋營養成分高,可起到為蔬菜生長抑制雜菌、提供營養、抗重茬的作用。
近年來,民勤縣把搞活村集體經濟作為挖掘釋放農村潛能、增強農村發展內生動力的關鍵所在,因地制宜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迭代升級土壤保育與農田生態修復辦法,通過新型經營主體承包、種植大戶流轉、代耕等多種形式,探索推廣“蔬菜+N”多元產業融合發展模式,在溫室蔬菜之余發展特色產業“秋冬種”,輪作倒茬、錯峰種植,實現一地多用、一地多收,不斷提高土地利用率,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田多收,讓土地持續“生金”,保持長久生機,助力鄉村振興。
民勤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陳芳介紹說,“菌菜輪作”新模式極具推廣價值。對于土壤環境而言,此模式可改善土壤菌群,增加土壤有機質和養分含量,有效解決后茬種植食用菌的連作障礙;在資源循環利用方面,菌渣廢料變廢為寶,成為溫室蔬菜生長的優質肥料,不僅避免了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還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利用,契合綠色農業發展理念。此外,該模式讓土地“四季無閑田”,經濟產業雙發展、“雙軌跑”,顯著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農業綜合收益。
“下一步,民勤縣將凝聚各方力量,在羊肚菌‘管、收、售’等環節持續發力,為產業發展增添新動能、為農戶致富開辟新路徑、為鄉村振興撐起‘致富傘’,持續跑出和美鄉村建設‘加速度’。”陳芳表示。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