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人才政策出“新招”:五年內人才綜合投入將達70億元,全面取消學歷、年齡限制
3月29日至31日,首屆宜昌“330”三峽國際人才日舉辦。值得關注的是,宜昌“1+4”人才政策3.0版也在近日同步印發。
自2021年11月發布實施以來,宜昌“1+4”人才政策歷經迭代升級,此次新政又進一步推出了支持拔尖人才在宜昌創新創業更多有針對性的內容。同時,3.0版本的人才政策將中專、技校畢業生也納入宜昌人才分類,全面取消學歷、年齡等方面的限制,進一步擴大政策覆蓋面,也成為本次新政中的一大亮點。
5年內將投入70億元
2021年底,宜昌市出臺《關于進一步優化人才生態加快人才集聚打造區域性活力中心的實施意見》及4個配套文件,即“1+4”人才政策體系,成為宜昌著力優化人才體系的突破性舉措。
政策發布后,在宜昌迅速形成落地轉化。2022年,宜昌累計派發5.86億元“人才大禮包”,真金白銀兌現各類政策資金1.01億元,享受各類政策人才達7.71萬人次。
同時,宜昌在人才政策上展現出創新思維,例如在全國首創大學生就業住房儲備金制度,在全省首次推出創新人才學院等7項“首創”“首發”政策機制創新,不斷提升宜昌人才工作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政策落地后的近一年時間,宜昌在人才工作上取得顯著成效,這在宜昌人才引進數據上有直觀的體現。數據顯示,2022年,宜昌人才引進實現跨越式增長,全市新引進各類人才72637人。其中,大專及以上學歷人才43717人,引才總量和大學生占比同比增加50%以上。在新引進人才中,博士生1593人(全職引進210人,柔性引進1383人)、碩士生6094人,同比增長實現翻番。市外戶籍50329人,占比69.29%,市外人才流入率顯著提升。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3月29日的宜昌“1+4”人才政策3.0版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宜昌在人才政策上的支持和投入力度還將繼續加碼,根據規劃,5年內,宜昌人才綜合投入將達70億元。
拓寬政策覆蓋面
在推動人才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上,此次3.0新政中提出更多新的舉措。例如,宜昌提出梳理建立“進口高端設備及高凈值耗材國產替代產品目錄清單”和“重點產業配套關鍵核心技術需求清單”這“兩張清單”,尋訪和招引產業真正需要的拔尖創新人才,并提供相應支持。
宜昌市經信局負責人在發布會上回答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提問時表示,宜昌市經信局在人才工作上首先突出強產“引才”,通過加快關鍵核心技術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打造更多有話語權的產品和技術,為拔尖人才施展才華提供舞臺。
數據顯示,2022年,宜昌全市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5803億元,同比增長21.2%,規模工業躍增一個千億能級,產業的提速發展將形成人才集聚的“強磁場”。
其次,該經信局負責人表示,作為主管部門,經信局進一步健全機制“育才”,抓好產業人才培訓,利用“雙千”平臺精準收集企業人才需求,依托三峽實驗室、三大公共研發中心以及平臺、基地等載體,圍繞企業技術升級、產品升級、裝備升級、市場升級,持續組織開展企業經營管理領軍人才培訓。同時用好“科技副總”,幫助企業解決技術難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建好產業服務人才隊伍,辦好產業人才研修班。
值得關注的是,與此前的“1+4”人才政策相比,此次迭代后的3.0版本在人才引進的對象范圍上更加開放,將中專、技校畢業生納入范圍之中,進一步擴寬了人才政策的覆蓋面。
據了解,宜昌將人才分類由A-F類調整為A-G類,中專、技校畢業生作為G類人才納入分類。同時,全面取消學歷、年齡等方面的限制,讓政策享受對象覆蓋全社會、全年齡段人才。同時,對人才引進的對象范圍、引進政策流程進行優化調整,解決過去簡單以學歷來劃分引才對象、政策標準與“1+4”政策不統一等方面的問題。
宜昌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汪偉表示,宜昌是一個開放包容的城市,擁有若干個千億級產業,宜昌產業發展需要高精尖的拔尖人才,同時也需要與產業相配套的人才。按照當前勞動力分布來說,大量產業人才來自大中專畢業生,這就需要將原來從A類到F類的人才分類擴充到G類,量身定制與產業發展需求吻合的人才政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不斷壯大宜昌勞動力人口和人才,以總量增長實現未來人才和人口的結構性優化。”
隨便看看: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