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技成果要“轉”得更好
科技部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創新指標在全球排名已經從2012年的第34位躍升到2022年的第11位,順利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這是我國科技實力躍升的體現,科技賦能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
加速科技創新,離不開科技成果轉化。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圍繞激發轉化活力、優化轉化機制、暢通轉化路徑采取了一系列強有力措施,有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特別是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取得顯著成效。2022年,高校專利轉讓及許可合同數量突破6.5萬項,專利轉化金額從2012年的8.2億元增長到88.9億元,增幅接近10倍。高校以技術開發、服務咨詢等形式,獲得企事業單位委托經費總額快速增長,在支撐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等方面作出積極貢獻。
高等院校是我國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是新形勢下加速科技創新、提升科技實力的必然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這一重要論斷,明確了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出發點,即應對教育、科技、人才進行統籌安排、一體部署。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高校應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鍛造更多“獨門絕技”,同時要進一步圍繞促進成果轉化的關鍵環節精準發力,構建有利于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生態環境,提升成果轉化效能,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能力,需要進一步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應按照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結合人才評價改革工作,破除“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分類評價體系,科學體現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導向,增強科研人員的科技成果轉化意愿。
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效率,需要構建完善的政策制度體系,構建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科技成果轉化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作,涉及科研管理、知識產權管理、人事管理、國有資產管理、財務管理等諸多方面,需要建立科學有效的統籌協調機制。針對職務科技成果披露、成果轉讓、許可、作價投資等方面制定規范化制度,對于關聯交易、兼職、離崗創業等情況設計合規化審批程序,做好風險防控措施,確保在符合法律和制度要求的前提下,暢通轉化路徑,讓好成果能夠“轉得了”。
從經濟角度而言,科技成果轉化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同時將技術轉化為產品、走向市場需經歷漫長且復雜的過程。一方面,應進一步強化高校專業技術轉移機構和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對轉化成果的培育孵化,更好滿足科技成果轉化的高質量發展需要。科技部和教育部于2021年起聯合開展了高校專業化國家技術轉移機構建設試點工作,推動高校進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強化能力建設。另一方面,應增進高校與市場的深入有效溝通。可通過組建技術經理人團隊,全方位、全流程介入科研團隊研發活動,在概念驗證、技術中試、高價值專利布局培育等方面提供精準專業化服務,并引導政府基金、創業投資、產業基金與高校合作,為成果轉化提供多元化科技金融服務,助力科技成果“轉得好”。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在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推進工作中,還不同程度存在科研人員“不敢轉”“不愿轉”的心理,需通過制度設計與激勵機制等辦法破解這一難題。應在制度設計中明確盡職免責條款,完善集體決策、公開公示制度,并保證其貫徹落實,解除科研人員在轉化方案、出資定價等方面的后顧之憂,盡可能幫助其規避決策風險。
科技成果只有同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相結合,完成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廣大高等院校應肩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立足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需要,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學風,營造創新氛圍,更好地與國家戰略需求結合,推進科技成果高效率和高質量轉化,促進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行穩致遠。 (作者:王 欣 來源:經濟日報)
隨便看看:
相關推薦:
網友評論:
推薦使用友言、多說、暢言(需備案后使用)等社會化評論插件